2018年冬夜,同济医学院博士生布朗盯着女儿的体检报告,指尖发凉--挑食导致钙铁锌全线缺乏。跑遍门店后他惊觉,市面营养品要么堆砌营养素,要么配方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医学认知。
"没有合格的,就造合格的。"他带着团队啃下2000份中外文献,发现欧美配方与国产配方的差异。实验室灯光昼夜不熄,他们用六个月重新计算中国孩子的"营养密码”:维生素D3按北方日照缺口补足,铁元素避开植酸干扰。当女儿把营养粉泡的米糊舔得精光时,邻居们举着体检单堵在门口:"能习点给我家娃吗?
这声请求推着他走向更大的战场。2020年,布朗团队七赴广东,在HACCP认证厂里,把实验室数据变成标准化生产线。他们像研发新药般严苛:每罐产品经历37项检测,营养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如今10万中国宝宝喝着“布朗家”成长,但这位父亲仍保持更新配方的习惯就像父爱永远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