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健康”理念兴起,保健品的人均支出、消费人群有了显着提升,“大健康”政策利好行业发展。
对标发达国家,我国保健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孕期保健、美容养颜、运动保健等细分领域机会多,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国际上一般称为膳食补充产品。
目前,我国保健品产品种类主要包括膳食补充剂、运动营养品、体重管理产品和传统滋补类产品。
保健品行业产业链上游是各种原材料生产商,主要包括动植物提取厂商、化工原材料生产厂商及部分制药厂等。下游是流通领域的各种渠道,主要包括药店、医药公司、连锁店和电商平台等。作为中游的保健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生产加工和包装等。
我国膳食营养保健品行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80年-1990年,起步兴起阶段,企业数量不足100家,行业规模为12亿元左右,产品特点以滋补类为主;
1990年-1996年,繁荣阶段,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行业规模为30亿元左右,产品特点以营养、中草药为主;
1997年-2005年,平滞整顿阶段,企业数量不足1000家,行业规模为100亿左右,产品特点以中草药、生物制剂;
2006年-2012年,复苏发展阶段,企业数量不足2676家,行业规模为1200亿左右,产品特点以滋补、营养补充剂;
2013年至今,并购整合阶段,企业数量2328家,行业规模在2376亿左右,产品特点以营养补充剂、进口品牌。
在老龄化趋势加强、医保压力增大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家政策对“治未病”越来越重视。
国家《“健康中国2030”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而保健品的主要作用是增强myil、促进细胞再生、促进病体康复等,不仅可以改善亚健康、慢性病患者的亚健康状态和治愈程度,也对健康的居民发挥预防和保健作用。
因此在诸多政策落地和健康意识提高的利好下,保健品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1我国保健品行业相关政策
从2011年开始发布营养保健品行业各种规定,直到2018年营养保健品的市场发展仍需要更加规范。
2011年12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内容为:营养与保健品制造业首次被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为:将保健产业的全部内容与疾病产业一起列入健康服务业整体范畴;
2014年2月,《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主要内容为:明确以现代营养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逐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
2015年10月,新修订《食品安全法》,主要内容为:保健食品恢复法律地位,实行注册与备案分类管理的方式,规定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功能目录、要求保健食品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
2015年9月,新修订《广告法》,主要内容为要求保健食品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做推荐,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保健食品广告;
2016年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主要内容为:保健食品的审备结合双轨制正式启动,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17年7月,国务院《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主要内容为:要着力发展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双蛋白食物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和功能型保健用品;
2018年4月,《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一)》,《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一)》,主要内容为:为备案制落实奠定基础,使用原料列入《目录》的保健食品、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将实行备案管理。
2老龄化严重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近十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同比增速由2008年的3.0%增长至2017年的5.5%。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
据悉,近十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同比增速由2008年的3.0%增长至2017年的5.5%。
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随着老年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老年消费者对保健品需求越来越大。
由于经济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我国居民的预期寿命近年来有大幅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67岁增长至76.3岁。
相对较长的寿命横向拉长消费者的可消费时间,增加对保健品的购买频次,使得社会整体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增长。
3前景光明市场潜力大
美国的保健品渗透率达50%,而中国仅为20%;其中,美国有60%的保健品消费者属于粘性用户,而中国仅有10%。
受消费者治疗向预防诉求转变、健康意识提升、健康需求精细化、追求高品质保健品等因素推动,2014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千亿,2017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逼近1500亿。
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院预计2020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1816亿元。
对比中美保健品消费习惯可发现,中国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美国的保健品渗透率达50%,而中国仅为20%;其中,美国有60%的保健品消费者属于粘性用户,而中国仅有10%。
就人均消费金额而言,中国也仅为美国的1/8,未来中国保健品行业前景光明,市场潜力大。
我国保健品制造企业平均毛利率可以达到40%以上,净利率在15-20%之间,较高的利润、监管不严、进入门槛低等原因共同导致大量中小型企业先后进入,厂商数量众多。
根据《2017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2017年我国约有2317家保健品生产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
数据显示,前二十名的企业销售收入仅占38.6%的市场份额,市场末端长尾存在着众多规模较小、品牌不知名的地方企业。
随着细分市场的逐步开拓和监管政策完善,未来一些小型企业会逐步被市场淘汰,拥有知名品牌且产品种类覆盖范围较广的龙头企业将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壁垒优势。
4未来发展前景
保健品企业的高毛利率,吸引众多厂商加入,以中小规模为主,龙头企业未形成显着壁垒优势。
市场稳定高速发展,细分领域机会多:随着“大健康”理念兴起,保健品的人均支出、消费人群有了显着提升,“大健康”政策利好行业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保健品行业规模从2002年442亿元增长至2017年2376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场。
对标发达国家,我国保健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孕期保健、美容养颜、运动保健等细分领域机会多,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新食品原料潜藏崛起机会,保健品上游原材料厂商的产业链附加值低,下游渠道商溢价比例较高,其中连锁药店是市场流量入口,线上渠道增速最快。
由于保健品企业的高毛利率,吸引众多厂商加入,以中小规模为主,市场集中度低,龙头企业未形成显着壁垒优势。
新食品原料时隔两年再度获批,给保健品开发提供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