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新食品原料甘蔗提取物和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甘蔗提取物和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申报新食品原料已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技术审查,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1年12月1日前将意见反馈至我中心,逾期将不予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份征求意见通过,可用于婴幼儿益生菌的菌株将再新增一个——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
(Bifidobacteriumlongumsubsp.longumBB536)
据征求意见内容和相关解读材料显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原名称为“长双歧杆菌”)已被列入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也已列入欧洲食品安全局资格认定(QPS)名单的推荐生物制剂列表以及国际乳品联合会公报(BulletinoftheIDF455/2012)的“在发酵食品中有技术必要性的微生物品种目录”。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从健康婴儿肠道中分离得到,该菌株已在美国、日本被批准用于婴幼儿食品。国内外开展的多项婴幼儿临床研究证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食用安全性。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审评机构依照法定程序,组织专家对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并通过。新食品原料生产和使用应当符合公告内容以及食品安全相关法规要求。该菌株原料的食品安全指标按照公告规定执行。
母婴营养品评论注意到,就在10月28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刚刚发布关于《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对此,母婴营养品评论亦有报道:《重磅!可用于婴幼儿13个菌株,9个将更名,2个将被“删除”!》
而前后不到一周时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又发布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列入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征求意见。
拉长时间线看,2016年后,几乎一直都没有可用于婴幼儿益生菌的新增,2020年增加了3株(瑞士乳杆菌R0052、婴儿双歧杆菌R0033和两歧双歧杆菌R0071),2021年,新增了一株(鼠李糖乳杆菌MP108),征求意见中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已是今年第二株。
国家对益生菌的关注和审批进程明显加快。
而2016年后新增的菌株有两个相似点。
一是,遴选标准。多为已列入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可用于非婴幼儿,在国内国际上也有很多背书和研究,经专家评估和审查,予以通过。这些菌种都有较长的研发和应用历史,完全的新菌种,没有。
二是,菌株来源,多为健康婴儿肠道内分离。短双歧杆菌M-16V、婴儿双歧杆菌R0033、鼠李糖乳杆菌MP108、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等均来自健康婴儿肠道分离。两歧双歧杆菌R0071来自成人肠道分离。原有的从粪便、酸奶、母乳、奶酪等载体中分离的菌株来源在减少。
这两点或许给更多符合属性的益生菌机会,被列入婴幼儿可用益生菌名单,指日可待。
而结合时下的市场动态来看,各个品牌都在推出肠道、益生菌相关的新品,快消品牌集中于酸奶、益生菌气泡水等形态,营养品品牌则集中于粉剂、滴剂等形态,更多的菌株被应用于产品之中,国内国际对于益生菌的研究成果,大面积投入市场化、产品化。
新一轮关于益生菌的军备赛,才刚刚拉开帷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77881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