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奶粉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并且一再涨价的情况下,我国的国产奶粉却没有迅速崛起。究其原因,乃是我国的婴儿奶粉行业标准低,对消费者的信心以沉重的打击,这样就一点一点地将国内市场话语权让给了洋奶粉。
洋奶粉价格一涨再涨
有网民说,短短几年间,洋奶粉均价已经从200元迈上了300元大关,经过2011年底调价后,一些奶粉甚至开始“奔四”“奔五”,关税下调、原材料成本下降,都没有阻挡洋奶粉的“涨价路”。而其经常宣称的“成本上升”“配方升级”“关税调整”“包装更换”等理由往往站不住脚。
据有关人士分析,近几年国内洋奶粉的价格一涨再涨,甚至无视相关部门的约谈“顶风涨价”。应该说,原奶收购价、食糖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运输成本上升,奶粉产品更新换代,配方改变,整个食品行业涨价,都是洋奶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但是,毋庸讳言,三聚氰胺风波以后,国产奶粉面临信任危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恨铁不成钢,洋奶粉逐渐掌握了国内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权。
即使洋奶粉质量问题频出,但网民表示在选择时还是会偏向洋奶粉,洋奶粉对质量把关非常严,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全程跟踪使奶粉问题很难蒙混过关。对质量的严格把关,就是对消费者健康的全心呵护。当然,我会尽量不选择出过质量问题的洋奶粉。
国内乳制品企业该反省
在婴儿奶粉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一边是洋奶粉的疯狂涨价,另一边是我国消费者对洋奶粉越涨越要买的热烈追捧。洋奶粉就是看中了国内消费者奉行奶粉越贵品质越有保障的理念。
此外,国内乳制品企业应该反省,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产牛奶行业就显得低迷。洋奶粉集体涨价的背后,实际上显示了洋奶粉市场存在着近似“集体垄断”和他们越来越强的定价权。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在国内洋奶粉将彻底垄断中国奶粉市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没信心,对国产婴幼儿奶粉望而却步。由此,更多国内消费者的眼光转向洋奶粉。其实这是一种双输的结局。一方面中国乳业信用濒临崩溃,市场份额继续萎缩;另一方面消费者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而洋奶粉却可以有恃无恐地漫天涨价。同时,质量监管对于曝光的国内奶企惩罚不足。
事实上,洋奶粉凭借其质量优势和品牌效应,通过侵蚀当地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掌握销售市场的话语权,而不断提升的话语权正是洋奶粉频频涨价及不断曝出质量问题的根源。
重拾消费者信心有多难
鉴于洋奶粉价格不断高涨,以及多次发生质量问题,许多人希望国产乳业能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质量水平,重拾消费者信心,重振民族乳业品牌。不过这必须加强监管,让消费者重拾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作为国产乳品企业,首先要努力提高奶粉质量,让民众吃上高端的放心国产奶粉,不要再出质量问题的负面消息。再者,乳业协会应该更高标准要求下属企业,如果把乳业新国标定到欧盟、美国的标准,并督促下属乳品企业遵照执行,这样才能逐步挽回国内消费者的信心。最后,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问题乳品的处罚力度,并不是查出问题后,予以曝光了事,而应该开出最严厉的罚单,并督促问题乳品企业整改。只有国产奶粉重拾国民信心,洋奶粉就不会如此漫天涨价了。
由此看来,国产婴儿奶粉要想走出低迷,质量是关键。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赢回消费者的信任,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