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于国产奶粉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为了确保婴幼儿奶粉的品质,有关部门更加重视奶粉的标准和监管力度,希望重拾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从奶粉限购风波发生或,很多消费者怀疑国产奶粉配方奶粉标准低于国外,其实中国的婴幼儿配方粉标准并不低于国际标准。
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准是否低于国际/国外标准?
回答是否定的,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准不低于国际和国外标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务院就要求卫生部组织修订 原有的乳品标准。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卫生部于2010年颁布了一套新的国家乳品标准,共66个,作为强制性的国家食品安全标 准体系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和《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10767-2010》,即一般称 为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覆盖了适用于0-36个月龄婴幼儿的产品。无论是宏量营养素(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还是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规定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或美国、欧盟、澳新标准基本相同。 同时,对于微生物、黄曲霉毒素、重金属等安全指标也有严格规定。在我国标准的起草过程中,标准制定专家和人员参考和总 结了各国的资料,并充分进行了风险评估,结合中国婴儿营养状况,同时考虑了中国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以及我国居民膳食营养 素参考摄入量的基础上,力求符合中国婴幼儿的营养需求。应该说,与过去的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相比,质量和安全的要求都 有很大提高,与国际乳品标准基本接轨。(详见韩军花博士文:不是标准惹的祸——从香港奶粉“限购令”谈起)
中国标准是怎么制定的?
婴幼儿食品标准是批清理修订的标准,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我国于2010年发布了GB10765-2010“婴儿配方食品”、GB10767-2010“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这两项标准都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在充分进行了风险评估和结合了中国婴幼儿营养状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并考虑了中国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和比例,以及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因而更加符合中国宝宝的营养需求。同时新标准跟老标准相比,内容更加完善和细致,基本涵盖了我国目前的市场需求。
同时,随着婴幼儿奶粉产品标准的颁布,系列的配套标准也一一发布实施,如GB23790-2010《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4880-2012《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及婴幼儿食品中各营养成分指标、污染物指标、微生物限量指标相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等等,以期全方位保障婴幼儿食品的营养与安全。
跟国际标准的不同之处在哪儿?
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是各国制定本国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基础。但是不同的国家婴幼儿有不同的营养状况和当地营养水平,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直接采纳国际标准,各国都会根据本国最新的研究数据调整本国的标准要求。
以我国《婴儿配方食品》为例,在该标准的起草过程中查阅和总结了各国的资料,充分进行了风险评估,对大部分营养素规定了严格的上下限(避免低于某一数值可能满足不了婴幼儿的营养需求,高于某个数值也可能因营养素不平衡对健康造成影响),这些数据大部分与国际标准的数据一致或接近,但考虑到国情和监管的需要,在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中,部分营养素如钙、锌等并没有最高值限定,只是建议了“指导性上限水平(简称GUL)”,即最好不要超过这个水平,而且也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在中国标准里是强制性规定了最高值,超过上限就属于不合格产品,这样做是为了企业更好地执行和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
其他国家的标准要求与我国也大同小异,以硒为例,国际法典要求婴儿配方食品中硒含量为1-9微克/100千卡能量,欧盟的要求与国际法典一致,澳大利亚新西兰则是1-5微克/100千卡能量,我国是2.01-7.95,美国现行的婴儿配方食品标准中则对硒没有要求,但最近美国根据其婴幼儿的需要,拟在其婴儿配方食品的标准中增加硒的含量要求。
从上面可以看出,各国都会根据国情、本国营养状况和需要量情况等确定本国的标准要求,有时单纯评论我国标准的某一指标高于或低于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的标准是片面的。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最近完成了对我国GB10765“婴儿配方食品”标准的跟踪评估,被调查者包括监管部门、检验部门、企业,在回答“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大家都认为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自律性差,违法生产”等,而不是之前大家认为的“没有标准或标准低”。
我国对于婴幼儿奶粉配当标准的制定还是很严谨的,并不低于国家标准,要想重拾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应严格把握奶粉质量关,同时加强奶粉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