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26日北京药店试行卖奶粉开始,奶粉进药店销售至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药店卖奶粉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药店奶粉专柜区冷冷清清,购买奶粉的消费者很少,奶粉进药店销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
对销量惨淡早有思想准备
11月24日17时左右,嘉事堂北京市西坝河店内,十几张奶粉进药店的宣传海报紧贴玻璃窗挂成一排,“全场9折”的字样格外醒目,但药店奶粉专区十分冷清。
药店奶粉销量真的如此惨淡么?奶粉进药店试点牵头者、商务部下属的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的答复是:“中心对试点初期的销量没有期待,然而我们也惊喜地看到永安堂灯市口店11月26日单店单日售出13罐奶粉。”
对于目前的销售状况,金象大药房副总经理叶真表示早有思想准备:“试点刚开始,许多老百姓不知道,有的消费者不会使用自动售卖机,奶粉不可能一下子大卖。”
政策设计初衷尚未实现
需要时间磨合、适应,是药店奶粉销量不佳的原因吗?封闭式物流、三方检验、奶粉可追溯、价格优惠等卖点,为何没能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强力磁石?“奶粉出厂后,由医yaowu流公司负责配送,直接进入药店里的自动售卖机。相较商超、母婴店的销售模式,减少了代理商、经销商等中间环节,更便捷,质量自然更可控。”按照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的设想,这种全封闭、扁平化供应链所形成的安全保障,理应能够调动消费欲望。
药店卖奶粉的安全优势在于,对奶粉的质量控制更为严格。信息化系统能够追溯每一款产品,从而便于召回问题产品。但是,就连可追溯这一点,目前看起来同样不易操作。扫描奶粉罐上的二维码后,自动售卖机显示屏仅呈现条码、产品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有效到期日和产地等6类信息,而产地信息一项,不少公司甚至用企业名称代替。“真正实现可追溯,必须具体到哪头牛、哪条生产线、哪辆车配送等。”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业专家说。
除质量外,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奶粉时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多次表示,减少销售环节,压缩人力和营销成本 ,应能降低奶粉价格,但并非所有奶粉在药店的售价都为最低。另外,只采用银行卡和手机支付,不利于老年顾客操作;夜间无法进入药店时,消费者并不放心将银行卡及密码交给药店工作人员操作;自动售卖机存储量不够,设备运营商友宝公司补货有不及时的现象;退换货无法在药店进行,需到友宝公司指定的退货中心办理……种种不方便之处,都让消费者不选择到药店购买奶粉。
若要顺利推行奶粉药店销售这一新的渠道,还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也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整改的方法,才能确保奶粉进药店销售顺利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