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奶粉行业的不安全事件频发,导致消费者对乳企的信任度逐渐降低。针对行业内这一现状,12月25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新规要求,乳企必须建立奶粉的全程可追溯系统。
实践证明,可追溯性是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和危机控制中最重要的武器。不过,建立可追溯体系却是知易行难。在我国,即使蒙牛、伊利这样的大企业,也离不开个体奶农。供应商众多且分散、流动性大,增大了推行信息化工作的难度。同时,可追溯系统需要购置设备、采集信息、维护系统、培训人员,对于企业的承受能力也是考验。
对此,企业必须端正态度,把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当做机遇,而非纯粹的负担。完善的可追溯体系,更是对企业的产品负责。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能迅速作出反应,查明问题源头,召回涉案产品,既限度降低危害,也能赢得消费者的谅解,避免一次危机砸倒一块招牌。同时,通过可追溯体系向公众公开信息,也能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当然,可追溯体系存在人为操作的空间,不能全靠企业自律,更有赖于有关部门的监管。通过不定期抽查、突击检查等,对弄虚作假、走过场的企业给予严惩,从而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真正让可追溯体系成为食品安全防火墙。
奶粉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可方便消费者对奶粉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追根溯源。新规的出台对于乳企的要求将日趋严格,消费者对乳企的信任度也会因此而进一步提升,所以,对乳企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