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奶粉安全质量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近些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更有效的方式对奶粉的奶源、生产批号及检验报告等信息进行全面追根溯源。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以二维码技术、物联网技术、扫描软件等为基础的信息追溯技术已较为成熟,这项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婴幼儿奶粉身上,轻松扫下奶粉罐上的二维码,奶粉“身世”便清晰明了的展示出来。
从一部分婴幼儿配方乳粉开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逐步纳入肉制品、白酒等其他食品。6月14日,工信部开通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工信部正在推广物联网技术建立可追溯体系,要争取今年年底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全覆盖,然后兼顾其他行业,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记录每一次挤奶
用手机下载了一个名为“食品安全溯源”的App软件后,相关行业媒体人士随手拿起一罐伊利婴幼儿配方乳粉,扫了扫底部的二维码后,手机上显示出了一长串信息,包括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食品生产地、诚信评价证书、主要原料合格证明、产品检验报告等27项质量安全相关信息。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技术协调组主管孙兵团说,消费者现在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台网站,向前追溯这罐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于哪个分工厂、奶源是何时来自于哪个牧场,向后可查询到它具体发往的市场。“一旦消费者发现某罐奶粉有问题,可以向平台举报,该品牌该批次的奶粉将立刻被冻结和召回。”孙兵团说。
“之所以能实现产品冻结和召回,就是因为我们的供应链能双向正反追溯。全程的产品追溯体系,意味着生产、质量、物流、销售各级都能追溯,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走到哪里跟踪就可以到哪里。”伊利集团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
目前,伊利、三元、蒙牛—雅士利、完达山、明一和辉山等首批6家婴幼儿配方乳企都已加入安全追溯系统平台。据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介绍,伊利的产品追溯体系,从为奶牛建立档案、记录奶牛从出生到每一次挤奶的所有数据开始,还包括原奶收购车辆的GPS跟踪,原奶入厂后的随机条形码、生产过程的产品批次信息跟踪表、关键环节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以及质量管理信息的综合集成系统,还有覆盖全国的ERP网络系统。
至关重要的“码”
在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小型超市里,一位消费者拿着一盒生猪肉,仔细研究盒装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他说:“我担心供货商或者超市自己篡改生产日期,把过期的猪肉卖给我们,电视上不是老有这样的报道吗?”
这位消费者所担心的也正是产品追溯系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序列码和二维码则是其中的关键。事实上,一些厂商的产品追溯系统正是开始于防止经销商窜货的考虑。
比如,雅士利从2006年开始就着手建立防窜货系统,开始时使用较为原始的喷码等形式在产品表面喷印经销商代码,后来又对防窜系统加以升级,序列码及二维码采用嵌入产品包装内部技术或双层标签码,并对生产日期、保质期也使用激光蚀刻,防止篡改。这种内外双码的技术,有效解决了部分产品利用刮码、恶意破坏产品造成的无法读取二维码的问题。
如果奶粉出现了问题,仅凭一个二维码能查到什么?对这个问题,完达山乳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追溯系统对产品的二维码进行查询,先追踪至成品生产厂,查询奶粉的批号、质检单、配料、生产班组、人员等信息。然后通过批号查询基料粉的二维码信息,追踪至基料粉生产厂,通过基料粉的二维码信息可查询基料粉批号、质检单、生产过程、生产班组人员、生产时间等相关信息。再通过查询基料粉的二维码信息,追踪到牧场信息,确认问题奶区,可通过奶源质检报告,奶牛RFDI信息、奶车信息等多方面信息分析情况。最后,可通过经销商门店管理系统确认消费区域,确定问题产品流向,并通过召回方式将奶粉的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提振消费信心
“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朱宏任表示,食品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大发展、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扫描软件全面应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社会化等有利形势和条件,建设追溯体系,限度地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建设、充分使用平台,提振消费者信心。
去年,工信部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确定先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开展试点,同时支持内蒙古锡林郭勒肉类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成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奶粉的时候也可以扫描奶粉保障上的二维码,全面了解奶粉的奶源、产地、包装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这一透明化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也为提升国产奶粉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