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胎开放了,是否真的会使中国市场迎来大批的婴儿潮呢?这似乎成了许多婴童行业从业者们长期探讨的问题。据《新西兰先驱报》报道,对中国“婴儿潮”的“赌注”达创纪录水平的9个月后,下注者成了损失惨重的输家,因为生活成本正阻止许多中国夫妻生养更多孩子。
中国自2013年11月放宽独生子女政策后,某些牛奶生产商的股价曾创新高,但今年至少已下跌40%。部分纸尿裤生产商的股价也已大幅下跌。“‘婴儿潮’曾引发过多投机行为”,上海中原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刚说,“与婴儿有关的股票仍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中国正在开展至少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广泛的扩大经济自由度改革,放宽独生子女政策是其中一部分。但截至今年5月底,在1100万有资格再生一个孩子的中国夫妇中,申请再生的比例不足3%——这有损中国政府改善人口的努力。
瑞士信贷集团估算,在中国把孩子抚养到18岁,年均需要2.3万元,相当于中国家庭年均收入的43%。哈尔滨居民孙清(音)说,生第二个孩子只是奢望,“费用是最主要因素。我4岁的女儿就要上学了,这意味着开销增多。保姆也太贵。两边的父母都已年近七十,我不认为他们还能照顾第二个孩子。
生养孩子成本的上升,教育投入的逐渐加大,及其他各项生活成本的与日俱增,都让许多拥有生二胎权利的父母感受到“有心生,没钱养”的尴尬。由此看来,只有提升整体国民水平,才能促进孕婴童行业的大发展。当务之急,各大婴童厂商只能谨慎布局,看准时机再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