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恒天然拍卖价格的连续上涨让众多牧场主看到了希望,甚至新购奶牛坐等原奶涨价。然而此前信心满满购置奶牛的牧场主如今却遭遇收奶价格的急剧下跌,甚至表示已无力坚持,将不得不卖出奶牛,背后原因是什么?我国养殖业尤其是中小牧场的艰难处境何时能得到缓解呢?
众多牧场主无力支撑
4月6日,宁夏灵武市鑫牛牧场一名工作人员张野(化名)对中国记者透露,目前伊利、蒙牛在宁夏地区的收奶价持续大跌,蒙牛公司降价尤为严重,从四月份开始执行新价格2.7-2.8元/公斤,相比去年年底每公斤降低了四五毛钱。除了奶价降低,牧场主还面临每月6天的停止收奶,目前在这个区域奶企每个月只能收奶24天,剩下几天的原奶需养殖户自行解决。
此外,张野表示,从去年年底开始,众多牧场主都保持较乐观的态度,鑫牛牧场去年11月份新购入了大量的奶牛,等待原奶涨价,谁知市场行情完全出人意料,伊利、蒙牛纷纷降低收奶价格,完全措手不及。
而目前的收奶价格甚至无法弥补成本,据张野介绍,奶牛每天的饲料成本约为每公斤1.65元,每天每头牛吃45公斤饲料,即每天每头牛在饲料上花费80元钱左右,加上饲养成本,每天的成本大于90元,而每天每头牛大概产奶30公斤,所以奶价大概保持在3元/公斤时刚好弥补成本,现在的收奶价格是赔钱的。加上每个月自行处理的6天,牧场完全亏损,越养越赔,实在是无力支撑。
不只鑫牛这一家牧场如此,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宁夏地区共有几十家牧场,之前伊利、蒙牛对这几十家牧场每年收奶1000吨左右,而目前限量收购,且在当前这个收奶价格下,几十家牧场的经营已经十分惨淡。近日,很多牧场主已经到银川蒙牛公司进行协调,并与奶业协会进行协商,希望有所改观。有牧场表示,如若协调无果,不少的牧场主将面临再次“杀牛”的处境。
此外,青岛莱西西源牧场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对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说,上海光明对牧场的收奶价格4月1日起将下调,由此前的3.325元/公斤下调到3.2元/公斤,除了价格下调,牧场还面临收购限量。
而对于收奶价格突然大跌的原因,张野表示,当地一直传言是蒙牛、伊利变相欺压牧场主,蒙牛开会时曾明确表示要让20%的牧场“死掉”,可能是因为收购现代牧业后蒙牛更多要消化现代牧业奶源,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原来下游牧场的奶源。
对此,中国商报致电蒙牛乳业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蒙牛此前和现代牧业签署的供货协议到2018年到期,目前没有变化,对现代牧业收奶的比例也按照此前合同的规定,不会随意更改。而对于收奶价格,蒙牛此前在投资发布会上就已表示2017年将保持稳定,但对于具体某个地区的收奶价格无法回答。而宁夏地区是蒙牛的核心奶源产区之一,近几年发展一直不错,细节问题不太清楚。
资料显示,蒙牛和现代牧业合作已久,一直以来现代牧业对蒙牛的供应比例维持在70%-80%左右,现代牧业有其自有的乳制品,即使被蒙牛收购也不会供应。但蒙牛是否会加大其原奶的收购比例尚不好判断。
中国奶业协会相关人士王明(化名)对中国商报记者透露,蒙牛作为现代牧业的大股东一定不会眼看现代牧业出现奶剩现象,这多少会对中小牧场形成一定的挤压,但单单一家公司不是中小牧场目前困境的根源。
多方因素引发奶价下跌
那乳企收奶价格下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邓荣臻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乳制品价格和国际接轨,原奶收购价格按照国际拍卖价格定价,目前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收奶价格是3.3元/公斤,这个价格还是高于国外奶价,很多奶企还是选择国外大包粉。另一方面,目前是原奶的消费淡季和生产旺季,这种季节性的影响使得企业没有收奶的积极性。
资料显示,从去年6、7月份开始,全球乳制品平台的拍卖价格就一直上涨,连续9个月上涨了8次,也正是因此很多牧场主表示看到了希望,并新购入奶牛以备价格回涨,可是今年年初拍卖价格有所回落,3月份拍卖全脂奶粉到达2782美元/吨的价格水平,回到了去年9月份的位置,估计跌幅也超出恒天然的预期,之后又略有增长,反复变化。可能是年初拍卖价格的大幅回落影响了国内奶价的信心。
此外,终端消费的低迷事实上严重影响了原奶的需求。着名奶业专家宋亮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消费整体低迷,企业对市场判断出现偏差,所以收奶较为谨慎。从市场供求来看,市场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今后一两个月市场进入消费淡季,因此企业主动减产来保证库存周转安全,从而引起收奶价格下跌,宁夏地区2.7元/公斤的价格已至谷底。
而对于宁夏地区收奶价格下跌严重的根源,有业内人士分析,宁夏地区是原奶的生产大省,但市场容量较小,终端消费非常有限,当地的奶源主要通过常温奶和干乳制品的形式运往南方,这使得当地的牧场主经营更加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下游乳企的影响,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大面积亏损。
中小牧场处境艰难
“这也反映出目前中小牧场的处境仍然非常艰难。”宋亮表示,由于奶制品消费大环境不好,中小加工企业对原奶的需求不大,而大型企业收奶主要依靠大型牧场,所以中小牧场今年的困境可能会延续。
业内人士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牧场的春天远没有来临,它们不像国内大牧场可以通过和大型乳企绑定发展低温奶等模式解决产量过剩问题。在低温奶板块,由于保质期限制,国外奶源进不来,大牧场因此受益,而中小牧场没有强势的合作伙伴,加上国外奶源的冲击处境就要险恶的多。
而这其实是中小牧场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资料显示,之前中国的奶农大概有170-180万户,而当前远不足100户,大量中小牧场被迫退出,而今年的政策、环境、基础都没有改变,中小牧场颓势必然无法扭转。
此外,王明也表示,中小牧场的处境很可能会越来越艰难,如果这一趋势成立,亏损的中小牧场尽早退出可能会成为无奈之下的必然之举。在国外,比如新西兰,有较低的土地成本,又是放牧型国家,这是国内无法相比的;再比如拥有1亿欧元补贴的荷兰尚且有大量的中小牧场主退出,更何况中国?当然,中国农产品极低的关税,客观上使得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会很大,加上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乳业发展异常艰难。而目前看,在较为透明的市场环境下,作为行业协会甚至政府管理部门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既无法强迫企业高价收奶,也无法强迫奶农退出。
而对于“杀牛倒奶”的现象是否会再次重演?王明表示,虽然目前收奶价格较低,收奶形势不好,但“杀牛倒奶”应该不会重演。一方面有国家调控,不会让奶农落到如此境地,另一方面当前原奶有很多其它的用途,不至于倒掉,而对于奶牛,更多农户可以选择卖掉,目前有很多做低温奶的企业形势较好,愿意新购奶牛。
来源:中国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