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箴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我们希望bao--bao的阳气充足,更加健康的成长,就要跟随太阳的步伐,关注节气的更替。
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意味着天地之气的转换。所以,每个节气都是一个养生的节点。我们随着节气来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润肺健脾防湿燥
在这个节气里,做好孩子的养生保健非常关键,对于减少孩子秋季常见病的发生,并且为冬季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看,秋分节气,交四之气,主气交太阴湿土,客气交阳明燥金。金为肃杀收敛之气,至此,天气明显转凉,这比往年要稍微早一些,因为凉气来得偏早。
交四之运,主运为金运,客运为土运,多湿多燥,以湿气为主,燥气平。虽然,秋季以燥气为主,但这个节气中,孩子生病的话容易胸闷、腹胀、肢体沉重、疲倦等脾虚湿重的问题。所以家长们要多辛苦些给孩子做好肺的养护,同时孩子的脾胃也不能忽视,不仅防秋燥,也要防湿邪!
御疗堂“莱菔内金汤”脾胃,让bao--bao脾气实、吃饭香!
“金香万寿汤”肺气,让bao--bao肺气强,身体棒!
“桑枝枇杷汤”肾气,让bao--bao肾气充,长得壮!
滋阴润燥健脾胃
从秋分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一般属于凉燥。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不仅使气温变化剧烈,而且使气温速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当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孩子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
所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温润为主的食物,即可帮助孩子抵御阵阵秋凉,又能缓解燥气,食物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吃一些,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也可以适当给孩子吃,像白萝卜、胡萝卜、藕、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等,都是应季饮食的好选择。如果孩子的脾胃虚寒,经常腹泻、腹痛,像梨、甘蔗等凉性的水果吃多了,不仅不能防秋燥,反而会伤了孩子脾胃阳气。
收阴敛阳静神志
秋分节气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
秋分之后,睡眠时间应逐渐调整至早睡早起的状态,即晚上9点钟之前入睡,早上6、7点钟起床。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展。
秋燥的表现如果明显的话,也说明孩子的体质较弱,对自然节气变化的调节能力不足。所以,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应气候变化。
不过运动锻炼不能离开“收”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以防出汗过多,耗气伤津,违背了秋天“收”的原则,不仅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反而有损健康。
在孩子的情志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一些轻柔的音乐、让孩子练习书法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秋分至,秋意浓!御疗堂祝大家秋分快乐,秋季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