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谚语:“北有冬虫夏草,南有云实蛀虫”“一斗米一条虫”“吃条虫 健如龙”。
在中国最早的旅游文学,明朝的《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在温岭一带,谁家的孩子要是有食欲不好、偏食厌食、个头矮小、夜惊尿床等,有钱人家就会拿出一斗米去换这样的一条虫子,给自家的孩子焙干食用,因此得名“斗米虫”。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树立了儒家文官的风骨,从而,成为几千年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典范和楷模。斗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工具,折合成现在一斗=12.5市斤。
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人们宁愿拿出12.5斤的珍贵粮食,来给自家的孩子换一条“虫子”,足见在几千年前,斗米虫在人们心目中“滋补上品”的尊贵地位。
《神农本草经》 《中药大辞典》对斗米虫都有记载,其中中药大辞典,是这样记载的:斗米虫,性温、味甘,归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