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育儿观念的深化,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的消费规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十年的婴幼儿辅食市场消费增速更是保持在20%左右,拥有巨大赢利空间的辅食行业吸引了不少玩家涌入,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但繁荣的背后,食品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安全和品质是消费者选择辅食产品永远不会改变的基本准则,企业应当有这个意识。
01
安全是首要关注点
近几年,辅食市场发展迅速,行业已经显现百花争艳之态。在新生代消费者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后,国内消费者对婴幼儿食品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吃得好、吃得健康安全已成为他们的共识。
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婴幼儿食品的关注度中,营养成分和产品安全性的关注度分别达76.8%和65%.
此外,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网民购买婴幼儿辅食TOP5考虑因素》显示,61.3%的中国网民在购买婴幼儿辅食产品时首先考虑产品安全保障问题。
据了解,也有不少网民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选择自制辅食。不难看出,消费者的观念已从解决温饱上升到了营养、安全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但不论如何改变,安全和品质都是消费者的首要关注点,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保证婴幼儿辅食食品质量安全,不是一项简单的食品安全工作,而是一项食品安全的大工程。截止2018年9月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婴幼儿辅食食品生产企业98个,从整个产业来看,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多数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控制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需要整个辅食行业需要共同努力的。
02
政策趋使品质提升
其实,正是由于我国婴幼儿食品行业频频发生产品质量不达标的问题,消费者才会在购买婴幼儿辅食时关注产品的安全保障问题。
据了解,由于一些企业对食品原料把关不严、环境卫生条件保持不好、生产过程控制不符合要求,造成了产品污染的情况。虽然最终这些问题没有造成较大的风险,但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仍然存在,距离消费者对婴幼儿食品安全的期望还是有差距的。
但国家已从多个方面出台政策督促行业品质提升,比如提升行业进入的门槛、细化营养成分添加、限制个别元素的限值等政策。国家市场监管局也在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等重要场合,特别强调了对婴幼儿辅食的监管问题,明确要求辅食生产企业自查率要达到100%,向婴幼儿配方奶粉看齐。
在严格的政策监管下,过滤掉了许多杂牌和不规范企业,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降低了安全风险,同时,违法成本也越来越高。
并且辅食行业的政策趋势越来越严格是非常明确的,随着政策的越加严格,产品质量势必得到统一保证,企业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将自身品牌更好的突显出来,争取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
03
行业频现不合格产品
今年以来,已有多个批次的婴幼儿辅食产品被抽检出不合格。观察这些通报发现,辅食出现较多的不合格因素集中在维生素、钠、铁、钙等含量不达标或超标,还有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等问题。其中,钠和总钠不合格是出现最频繁的,这个问题对消费者来说其实没那么严重,但是企业也要注意,小隐患不重视未来可能发展成更大的弊端。
此外,在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文首次设定婴幼儿辅食中镉限量值后,一夜之间,市场下架了大批产品。
但两年过去,仍有超标产品存在。今年5月广东省抽检时,广东亨盛维嘉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澳亨“钙铁锌+CPP 营养米乳”,镉(以Cd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出值为0.15mg/kg,标准值为≤0.06mg/kg.
婴幼儿辅食是以婴幼儿为服务对象,因此消费群体非常敏感,也是食品安全重点关注的领域,政府、社会各界对行业监管重视程度都很高。
因此婴幼儿辅食企业应从原料、生产到检测等尽量保证婴幼儿辅食的安全健康,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有后续的消费行为。
监管趋严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也加速了辅食行业的洗牌,品质安全将会使品牌优势更加凸显,也将助力品牌在主流市场竞争中胜出。辅食行业发展至今,品质应当是企业注入骨血里的信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77881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