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童观察
文 | 中童传媒记者 木帛
“2021年,我准备保持单店优势的同时,与本地大连锁进行交涉,开始进驻大连锁。”某营养品品牌负责人对母婴营养品评论表示。
农历年关将至,很多品牌都在节前规划探讨2021年的打法,诚如这位营养品品牌负责人所述,渠道升级成为关键词。
而走访市场过程中,也看到听到不少营养品品牌倒戈,暂时退出市场。
这是市场呈现出的特有现象:“马太效应”--强者相对成长,弱者苟延残喘。2020年,母婴营养品尽显“马太效应”,2021年这个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那些已经被淘汰出局的品牌或苟延残喘的弱者,也许会换副“皮囊”重新进场,他们惯有的操作就是一两年内做个牌子,收割一波以后,换个牌子继续做,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考虑渠道升级的。
而还有的品牌,专心于做小店,定位小店的粘性品牌,打造自己“小而美”“专而精”的品牌形象,短期内也不会再进行渠道升级。未来,有可能会。
但是母婴营养品评论依然提出“渠道升级战”的专题,为什么?
因为母婴营养品评论与行业人士交流得知,前两类品牌只是行业的一部分,有更多的品牌,主动寻求升级。
一方面,这些品牌本身研发和生产能力不错,也具有打造长远品牌的计划,随着自身在市场上不断提升,发展势头还不错,到了升级的时刻。
为什么要渠道升级?
因为现有的渠道规模已经满足不了生意规模的需求和市场增长。现有的门店该服务都服务好了,产生了瓶颈,再往上涨也涨不了多少了,就需要一些大的系统来承接。
这些品牌本来就是定位于连锁,而不是小单门店的,只不过前期在开拓的过程中,进不了连锁,没有量。没有品牌力的时候,这些中大连锁就不愿意做,所以这些品牌只能去做小单门店。在小单门店获得一定认知以后,再往上走。
另一方面,渠道升级,知易行难,也不是品牌想升级就能升级,这要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程度,以及整体的品牌定位与战略规划来评判。
比如,部分有些营养品就是定位做短期,收割小店,升级以后反而失去了更难赚钱,那他们的规划就是两三年“卷土重来”,收割市场。还有的品牌,自身业务能力差,定位偏低,擅长做县乡镇是常规,再往上走,非常难,也很难升级,因为不可能被中大连锁选择。
没有品牌化的品牌,是无法进行渠道升级的。
归根到底,渠道升级的背后,是品牌化,是那些愿意打造长远品牌的企业,在自身到达一定规模后的自我鞭策,迎难而上。
而本专题所关注的就是具备“品牌化”意识的企业。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交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77881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