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新晋宝妈在宝宝腹泻时,会听到一个词——“乳糖不耐受”,
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对孩子会有何影响?应该怎么处理?
下面来和大家聊聊这个会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疾病。
三类婴幼儿容易乳糖不耐受
1.早产儿
因为乳糖酶发育时间在孕晚期,早产儿乳糖酶数量和活性不足,乳糖消化吸收能力差,易出现发育性乳糖不耐受。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出现的乳糖酶缺乏为发育性乳糖不耐受。
2.母乳喂养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婴幼儿多出现在6个月内,主要由婴幼儿肠道内乳糖酶先天缺乏或者活性不足所致,但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出现好转的现象。
母乳中过高浓度的乳糖在肠内堆积,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
3.急性或慢性腹泻
急性或慢性腹泻会导致肠黏膜受损,引起乳糖酶生成减少,继发乳糖不耐受,进一步加重。长期乳糖不耐受患儿会演变成迁延性或慢性腹泻,造成营养不良、贫血、骨质疏松等后果。
对于婴幼儿而言,乳糖是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为其提供20%的能量。乳糖进入到婴幼儿的身体之后,经过小肠乳糖酶的分解,变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葡萄糖是婴幼儿的主要供能物质,半乳糖则是其脑发育的必须物质,直接影响婴幼儿的脑部发育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乳糖不耐受患儿均需要治疗。若患儿消化道症状不严重,也不影响生长发育,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若症状严重,如腹泻次数较多(4次/日)、体重增加缓慢的新生儿和婴幼儿,需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饮食回避:主要包括低乳糖或去乳糖配方奶喂养,需根据症状轻重来选择哪一种喂养方式。
2.适量添加乳糖酶: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在喝奶前或喝奶时加服适量的乳糖酶,改善乳糖不耐受和乳糖不吸收的问题。
3.服用益生菌:益生菌进入人体后,在肠道中可分泌半乳糖苷酶,改善机体对乳糖的代谢吸收;同时使胃排空速度和肠转运时间减慢,延长小肠内残存乳糖酶消化乳糖的时间,促进乳糖分解吸收;还可加强结肠酵解作用,以此改善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表现。
【温馨提示】:以上成分内容为科普知识,仅供消费者参考学习,不代表产品功效,请消费者理性阅读,以上产品不能代替药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77881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