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要求当时所有乳企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这被喻为乳业史上最严厉的一次“大考”:考官是质监部门,考卷则是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11月颁布的两大细则。
随后,首轮乳业重组的模版和路径浮出水面。根据当时的要求,企业必须通过新的生产许可证审核,并购买空气净化、产品出厂检测等设备,至少要投入上百万元资金。对于那些每年净利润只有几十万元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改造费用。为此,2011年4月,中国的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仅有643家企业通过了审核,通过率不到55%,其他107家企业被停产整改,另外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被各地质监局注销了生产许可证。
而对于此轮重组大潮,准入门槛还只是奶粉产业整合的序曲,即将公布的《方案》才是真正的高潮。根据上述《方案》,其中对兼并重组企业的主体资格要求是:并购方的总资产不少于被并购企业的3倍,且并购方要连续3年盈利、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要在AA(含)以上,要有自主品牌。并且,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的企业,所用原料85%要为稳定可控奶源基地产的生鲜乳。为此,圣元国际集团董事长张亮就提出异议:养牛的主张用生鲜乳湿法工艺,可我一直主张使用干法工艺。
上述人士坦言,除上市公司外,单就“并购方总资产不少于被并购企业3倍”这项指标就将九成以上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国家营造重组环境
普天盛道品牌营销董事长雷永军告诉记者,政策倾向鼓励兼并重组,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对大企业而言,年销售额5亿元以下的企业没有太多兼并价值。因为5亿元以下的企业多数都在农村或者县级市场,多数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和较好的团队。目前,中国12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都是5亿以下的小企业。
事实上,在国家几个月的政策“引导”下,国内乳业巨头已有收购动作。此前,中粮集团所操盘的蒙牛乳业1.40%以超过110亿港元收购雅士利。不过,宋亮此前告诉记者,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是高度同质化的,何况国产奶粉无论从重塑消费者信心还是奶粉销量来看,很多企业未必愿意收购兼并小企业,有时候收购反而增加了负担,收购后产能大了,但后续整合也更难了。多位接受本报采访的乳制品企业透露,收购并非企业扩大规模、增加产能的惟一途径。
宋亮指出,前期出台的政策不少都要求企业拥有自建自控奶源等,所以未来是否拥有奶源是一大重要考核指标。拥有资金及平台优势的上市公司能够以股权、现金及其他金融创新方式为兼并重组铺路,将是受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