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奶粉的质量好坏主要是取决于奶源的好坏,对于国产奶粉更是如此。国产奶粉与洋奶粉竞争的阻力一方面来源国民的信任,另一方面就是奶源的好坏。奶粉一切的根源在于奶源。
经历中国乳业数十年发展的王怀宝,以前在接受采访时都会分享很多方面的观点,但是如今强调最多的都是奶源,其次是强调进一步培养人们的乳制品消费习惯。无论是外资企业的退出或进入,还是国内企业的兴起沉浮,背后的原因皆源于奶源。
在最近的一个乳制品行业投资会议上,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奶源建设也持更大兴趣,乳制品“全产业链”成为会议的主题。包括新西兰恒天然乳业在内的在华外资乳制品企业,近年来都曾表示有意在华加强奶源建设。恒天然预计在2020年之前,在中国拥有约33个农场,奶牛数达10万头左右。
大约10年前就有业内人士认为,迄今没有一家外资乳制品品牌在中国取得规模性成功,原因在于缺少高品质、安全的奶源。在中国能否保证奶源品质,成为国外乳制品企业在华战略成败的关键。在过去20余年高速发展的中国乳制品市场上,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心知肚明,它们的侥幸成功都是建立在弱奶源基础上的。
乳业专家、西南民族大学畜牧系教研室主任魏荣禄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么多年来,奶源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相对乳制品的产量来看,乳制品企业的自有奶源比例比前几年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
日本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进行了奶牛养殖的集约化,并提高奶牛单产水平。表面看来,奶牛牧场减少,但平均存栏数增加,奶牛单产奶量增加。欧美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型过程。美国农业部2012年2月13日发布奶业的长期预测表明,在未来10年里,美国奶牛存栏量到2021年将下降至894万头,但是牧场将向专业化过渡,奶牛单产在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下,将继续提升。
中国普通消费者可能并不一定明白,养牛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但中国的乳制品企业是非常清楚的,只是之前缺乏投入和实际行动。据测算,我国乳制品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目前约30%,发达国家则达到了70%至80%。推动乳制品行业加快转型,科技的作用不容小视。2013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工信部等9部门表示,2013年支持资金由5亿元增加到10亿元,加强对家庭牧场和奶农合作社的扶持,继续支持规模牧场建设。
国产奶粉想要在奶粉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那么寻找或建立良好的奶源基地是关键。只有寻到好的奶源才能制作出好奶粉来,才能够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奶粉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