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可谓是婴幼儿可穿戴设备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婴幼儿可穿戴设备被越来越多的家长熟知和运用,帮助家长们更好的育儿,从婴幼儿手表、智能鞋子、智能外套到智能尿布,婴幼儿可穿戴设备产品越来越多,极有可能成为刚需,但是婴幼儿可穿戴设备的大众化之路却进展缓慢,存在着三大挑战。
一、注重婴幼儿的审美兼顾大人的要求
婴幼儿或许不像成人那样讲求品味,但传统式的设计必定得不到婴幼儿们的喜爱。婴幼儿类产品的设计应该从婴幼儿的眼光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大人对产品的要求。不少厂家执着于符合婴幼儿的行为习惯,缤纷的色彩加上可爱的卡通形象,执拗的结果是产品风格趋于同质化。跨界合作在婴幼儿可穿戴行业颇为常见,不少厂家通过与知名童装品牌的合作来打开销路。借助知名童装品牌在设计上的优势,弥补了自身产品设计的缺陷,但销量也受到童装销量的限制,且对品牌的独立尤为不利。
为什么说要兼顾大人对产品的要求?不少大人为婴幼儿选择可穿戴设备,无非是从婴幼儿的安全角度考虑的。产品设计过于鲜明,也就暴漏了产品的本质属性,本想要用来监控婴幼儿安全的产品在不法分子眼里如此“脆弱”。同样鉴于婴幼儿好玩的天性,可穿戴设备的牢固性也是大人们所顾虑的,要么在玩耍中不慎丢失,要么被小伙伴抢去玩了,相信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看到数据的大人十分担心。
二、必要的功能以及可玩性
一款可穿戴设备想要获得婴幼儿的认可,仅仅有可爱的外观还远远不够,牢牢固定在衣服上或者口袋里,或者像普通的婴幼儿手表一样毫无新意,对三五岁的小婴幼儿还好说,年龄稍微大点的婴幼儿不见得不会排斥。从大人的角度来说,更在意功能的必要性和准确性,定位的精度,计步的准确性,设备的稳定性等尤为重要。再好的宣传和营销在功能上弄虚作假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凡是电子产品辐射是不可避免了,婴幼儿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环类产品相比,多了通信模块,而这正是辐射的根源所在。如果婴幼儿可穿戴设备能够在必要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有利于婴幼儿智力发育功能,取代一些婴幼儿益智类电子产品,让大人通过牺牲辐射换来的安全更加超值。在这个电子产品极度流行的时代,可穿戴设备的可玩性尤为重要。不少婴幼儿自出生开始就频繁接触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婴幼儿可穿戴设备缺少了可玩性而仅仅当做一个安全类产品,恐怕很难过婴幼儿这道坎。
三、内外兼修同时避免价格壁垒
就目前来说主流的可穿戴设备主打健康和运动,并且对手机有很强的依赖性,也因此,我在iDoNews专栏《国产可穿戴设备的春天还很远》对国产可穿戴设备并不感冒。但婴幼儿可穿戴设备更讲求安全性。所以说无论是硬件功能还是软件服务,婴幼儿可穿戴设备都需要进行多元化突破。
在婴幼儿可穿戴行业服务比硬件更为重要,从基础的数据采集,到云端的实时传递,再到各种个性化服务。可以说服务是可穿戴设备的一大卖点,在硬件趋于免费的时代,服务也是未来的主要赢利点。
但婴幼儿可穿戴设备厂商在服务方面普遍出现了过于独立的问题。婴幼儿可穿戴设备逃不出可穿戴设备的领域,应该积极加入到大的云服务平台之中,而非自己做成产品闭环,各自为战。既可以利用云服务平台的技术优势,对用户来说也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和婴幼儿产品在同一个平台进行操作,另外云服务平台的数据更加丰富,也便于制定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虽然硬件只是可穿戴设备整个流程的一小部分,但服务上的想象离不开硬件上的创新。但婴幼儿可穿戴市场或许不会发生硬件竞备的现象,但硬件上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去设计产品。婴幼儿也需要多元化的功能需求,简单的定位追踪难以满足产品的发展要求,在产品爆发的时代,硬件上的努力更有说话的底气。
相比于普通的可穿戴设备,婴幼儿类产品在价格上更有优势,利润空间也更高。但不合理的价格必然会形成营销壁垒,普通的可穿戴设备就拿智能手环来讲,价格已经在百元左右,过高的差价一则不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二则把不少消费者拒之门外。
当然产品的热销与否和营销有很大的关系,但婴幼儿可穿戴设备的大众化之路除了营销以外,更应当注重产品本身。婴幼儿可穿戴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产品也越发丰富,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婴幼儿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大大增加新手父母们成为育婴高手的机会,不少企业纷纷进军婴幼儿可穿戴设备领域,谁能引领婴幼儿可穿戴走向大众,谁就将在这个蓝海里一枝独秀,成为该行业一颗耀眼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