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天气渐渐转凉,晚温差较大,婴幼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并不是很好,家长们要适量的为宝宝增添衣物,而且立秋后空气湿度也逐渐的降低,天气变得十分干燥,宝宝会出现口舌干燥、鼻出血、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有的宝宝可能无法适应,因此家长们应为防止宝宝秋燥做好准备。
警惕“秋老虎”
虽然天气逐渐凉爽,但是仍有余热。所以白天还是需要降暑,以防宝宝中暑。首先应确保宝宝拥有充足的睡眠,及时补水,多吃一些新鲜的果蔬。另外避免让宝宝长久地待在空调房内,外出时注意备好水壶、遮阳伞等防暑物品。
小心腹泻
立秋之后至12月,是婴幼儿发生腹泻的高发时段。家长应做好预防宝宝腹泻的护理工作。首先应注意宝宝口腔和皮肤的清洁工作,勤换尿布。大便过后需要及时用温水清洗小屁屁,避免发生尿布疹。其次注意保暖,当宝宝身体发凉时,可以使用暖手袋取暖。另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环境整洁,远离病人,防止交叉感染。在宝宝恢复时,要增加营养,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饮食既滋阴又润燥
入秋后,白天天气还很闷热,宝宝容易疲倦、无力,所以饮食需要既滋阴又润燥。我们可以适量添加一些与润肺、除燥、生津功效的食材,比如莲藕、红枣、银耳、山药、荸荠、百合等。秋季需要补肺气,不宜食用辛辣食物,容易损伤肺。家长多给宝宝进食桔子、猕猴桃和番茄等增加胃酸的果蔬,减少食用西瓜、黄瓜等寒凉食材,以免伤害脾胃。
秋燥当心便秘
立秋之后,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降水少,宝宝容易便秘。一般宝宝满3个月后就应该进行定时的排便练习,培养宝宝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果是因宝宝饮食结构不当引起的便秘,父母应及时进行调整,可以适量添加菜汁、西红柿汁、橘子汁等,或者喝蜂蜜水(宝宝满1周岁后添加),促进肠胃蠕动。
若以上方法效果不明显,可以适量减少饮奶量,食用米粉、麦粉等辅食。如果宝宝已经添加辅食,可以多吃一些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菜粥、水果泥等。如果宝宝大一些,可以食用红薯和芹菜、竹笋等粗纤维蔬菜。
午觉有必要
子时即23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这时阴气最重,睡眠质量最佳,滋阴的效果最佳。另外子时也是养肝胆最佳的时候。而午时即11点至13点,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稍作休息,即使不睡觉,也可以静坐,可以促进宝宝发育。但是要注意饭后不宜立即休息,否则影响消化,饭后半小时最适合。
饮食注意增酸减辛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容易引起感冒。日常饮食最好减少食用葱、姜、蒜、辣椒等辛味料,多食猕猴桃、山楂、桔子等增加味酸的果蔬,多喝果汁、豆浆、开水。多吃新鲜的果蔬,可以起到生津的效果,比如胡萝卜、莲藕、梨子、甘蔗、枇杷等。另外可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比如乳制品、豆制品和鱼、受热、蛋类等,可以增强myil。上述食物可以煮粥、榨汁,或做成泥状给宝宝喂食,有助于幼儿肝肺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