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纪事:
外资奶源巨头
8月27日全球乳品加工出口企业、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宣布和内资婴童食品企业贝因美全面合作,除成立合资公司外,双方还携手在中国共同投资建设牧场。
7月11日恒天然和美国企业雅培忽然联手宣布,将投资18亿元在内地建设包括5家牧场的奶牛养殖基地。
6月中旬 开福滋携手北欧乳业巨头丹麦Arla集团与PDC再次深度合作,引入“纳乐美“药监级原罐原装奶粉品牌。
5月中旬,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宣布与中国辉山乳业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借助辉山乳业的牧场资源生产配方奶粉。
外资投行
2014年7月2日,新加坡的国际投资机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表示,该公司与区域私募基金泰山投资组成的财团将共同向定位于中国高品质奶源市场的华夏畜牧公司注资1.06亿美元。
今年7月在香港完成IPO的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的股东中,也出现了路易达孚、三井住友银行、HorleyInvestments等外国资本的身影。
“得奶源者得天下!!!”一时间,一部现实版的《跑马圈牧》拉开了大幕。
得益于政府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以及从美国KKR私募投资公司获得的1.5亿美元,2008年7月3日,现代牧业由2个企业法人和27名自然人股东组成,注册资本为2.02亿元,于2010年11月26日在香港上市,又成为全球家以奶牛养殖资源上市的企业。2012年和2013年,现代牧业共获得国家近2个亿的补贴,而近日,现代牧业宝鸡牧场因出售近百头淘汰牛而遭到有关部门调查,检测发现,其中5头牛结核病检测结果呈阳性,37头牛布鲁氏杆菌(以下简称布病)抗体检测呈阳性。
与此同时,在湖北咸宁通山,因为当地环境遭到严重污染,附近村民将现代牧业通山牧场围堵了半个月。通山县政府和现代牧业最终承诺,一个月内迁出4000头奶牛,一年内关闭牧场。至此中国规模的奶牛养殖企业在防疫和环保上栽了跟头,这是万头牧场模式十年急速扩张遭遇的困境缩影。
有人问:“是谁要大牧场?”答案显而易见——“不是牛要大牧场,而是大工厂要大牧场。”那究竟是什么阻碍国产奶源的成长?对企业来说,又要圈地,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还有承担资金、市场以及环境等问题上可能带来的风险。就现阶段,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力度实际上还比较有限。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奶牛单产量不到国外一半,2013年美国奶牛存栏900多万头,牛奶产量9000多万吨,而中国奶牛存栏1400万头,牛奶产量3600多万吨,奶牛比人家多,产量却少5000万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奶源建设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充分的经验以及技术和数据作为支撑,以国内牧场各种资源配置来看,笔者认为当下十年,尤其是奶粉行业依旧是进口母婴行业纵横天下的十年。
问题又来了。。。。。
2008年二恶因来了,英德轰然倒下。。。。。
2012年恒天然出事儿了,新西兰完蛋了。。。。
看来只能指望北欧和美国这几个最后的奶源地了,再一比较奶源——几十万Vs几万的菌落标准,丹麦终于还是笑傲了全球最后一片纯净奶源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