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外资日化企业开始刮起了涨价风,据相关报道说日化产品的成本主要随着石油和包材价格变动,前者涨价后者自然也将上涨。之前本土品牌苦于品牌竞争力的问题,不敢随意提价,但是现在也有跟风的趋势。
“今年表面活性剂提价50%,薄荷脑涨价2倍多,原材料平均涨幅超10%,但是本土品牌却不敢在终端上轻言提价。”华南沐浴液市场占有率diyi的澳雪副总经理徐艺钊称,其实际压力重重,却只能进行其他费用控制,并拓展网购渠道,寄望未来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改善现状。
据广东精实营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介绍,今年化妆品的零售涨幅约在15%,与历年相当,而原料成本所占比例只在一成以下,主要的产品成本集中在营销渠道推广、人工和包装等方面,这部分整体比年初涨了30%。盛世传美首席营销顾问吴志刚则称,以零售价为基数,中高端化妆品成本仅在5%,洗发水、洗衣粉之类的大日化产品成本则偏高约在20%,低端产品甚至可能高达60%。“而与洗发水领域外资普涨本土不敢涨的情况一样,洗衣粉市场如果立白和雕牌不涨,其他品牌也不敢贸然涨价,永远是强者才有话语权。”冯建军也表示,本土化妆品品牌在外资占据七成市场的格局下,渠道压力大过成本压力,也绝不敢在终端贸然提价,更多是通过多做不同品类、延伸产品线,投放新产品、换新包装等方式来加大与消费者接触面,以便提高被销售概率。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各家宝宝真的成了“金宝宝”,很多父母都感叹“什么时候是个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