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CBME国际孕婴童展将于2017年7月19日-21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CBME孕婴童展可谓是母婴届的风向标,今年更是有“奶粉新政”这一热点话题,让CBME展会受到母婴人的密切关注。在新的行业背景下,渠道商到展会就是寻找品牌合作,如何选对品牌至关重要。
攻略一:自主品牌,自主工厂是关键点
目前,距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奶粉配方注册制已过去7个月,尚未有品牌获得国家配方注册证。品牌能否通过配方注册,是否拥有自主工厂成为目前渠道商选品时考虑因素,但许多渠道商看到的仅仅是表面信息,没有深层次地剖析品牌与工厂的依存关系。
2017年2月份开始,多家品牌方就开始布局海外工厂,因为上游工厂未来将成为品牌间竞争的着力点。2月,美赞臣收购百嘉奶酪旗下奶粉喷雾干燥和成品加工工厂;3月,蒙牛-雅士利新西兰自建工厂举行授牌仪式;5月,澳优乳业收购澳大利亚ADP和OZfarm股份;5月,光明乳业子公司收购新西兰乳业公司;6月,贝拉米收购Camperdown工厂。
品牌主有序地推进海外工厂布局,势必会给予渠道商信心鼓舞。但是,渠道商应该更深层地分析品牌与工厂的关系。奶粉配方注册制不单是对品牌主和渠道商的考验,也是对奶粉工厂的一次冲击。对工厂而言,工厂的利润点在于产能和产量,原本有十几个代工品牌,每个品牌承担了相应的订单量,这给工厂带来稳定的利润。奶粉新政后,工厂对应生产三个品牌,为保证工厂利润化,比如要求合作方增加订单量否则提供供货价格。如果品牌方没有与工厂达成长期共同利益,则会面临来自上游供应链的巨大资金压力或订单压力,一旦超过自身能力范围,将直接影响后续品牌投入及市场运营节奏。
所以,在新政的后奶粉时代,渠道商选品,海工工厂布局是要点,同时品牌与工厂在未来利益是否统一,双方是否有长远的战略合作将十分重要,工厂的自有品牌,品牌的自有工厂,是深层次的核心要点。
攻略二:品牌是否具备品类扩张能力
奶粉新政带来最直观的市场影响是,2000多个品牌将有75%被清理出局,仅留下大约500个品牌。据统计,目前已有五百多个品牌退出奶粉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奶粉行业经历的是药品行业经历过的,即从国家层面一步步地严格监管,相关法律条文的出台完善。
然而行业从分散趋于集中的过程,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一经营奶粉品类的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过于集中,受外部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影响过大。如果企业有其他版块的业务支撑,则能够更稳定地支持主营业务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从目前行业发展上看,继配方奶粉和米粉市场快速发展之后,孕婴童营养品市场也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成为众多婴童门店的利润增长点。渠道商家应当重点关注,优先考虑与拥有奶粉品牌和孕婴童营养品或保健品的企业合作。据了解,“企鹅”奶粉倍思纯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婴童渠道VIP合作伙伴已逾5000家,计划在两年内达到10000家以上。倍思纯奶粉依托其中国区运营团队20多年的药业背景,同步开拓孕婴童系列营养品,成功试点并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攻略三:关注行业风向,把握下一个风口机遇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消费理念的升级,行业总是在恰当的时候产生新的市场机会。2006年前后,母婴行业推崇“牛初乳”产品,2015 乳铁蛋白成为市场的宠儿。业内专家分析,“肽” 将是下一个行业热点,肽产品将在营养补充和产后修复的市场,迎来快速发展。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母婴行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0至3岁及孕产妇,这一人群对于健康、保健的需求很强烈并且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新的消费需求催生新的行业利益增长点,以肽为基础的营养产品目前还不多见,极具市场潜能。现代医学所强调的“营养”+“”概念也正符合未来5到10年的消费需求。肽的生物活性功能以及应用成果,非常契合母婴行业中产后修复及早期营养这一细分市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