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娃哈哈、光明相继被曝向员工“摊派”临期奶粉,尽管厂家极力否认,国产奶粉的病态现状还是再次引发人们关注,面对海外品牌,国产奶粉真的要溃败了吗?
国产奶粉现状
“摊派”临期奶粉新闻背后,是国产奶粉多年的尴尬:低价没人信,高价卖不出。其病根究竟在何处?国家九部委自去年以来频繁出台的政策能否成为医治良药?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外品牌奶粉因为口碑好,不愁卖,通常只给超市10%左右的返利,国产大品牌返利则在15%-20%之间,众多不知名的杂牌奶粉甚至愿意支付50%左右的利润。“所以现在国产奶粉卖得既贵又不赚钱。”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在其看来,发达国家零售企业有一支非常重要的经营队伍,就是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根据他对消费者的理解,和丰富的商品知识,他会在国内甚至全球去选择他认为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国外连锁零售商的采购能力是令我国的连锁零售商们望尘莫及的。他说:“我们本土的零售企业基本上属于坐商,坐在家门口大量的供应商来谈判,谈一个好的条款,这是目前国内零售商一个通行的做法。”
在专家看来,如果要依靠采购、赚取进销差价盈利,零售企业就要想尽办法加强经营和采购能力,用物美价廉的产品吸引消费者。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依赖出租货架、店铺资源,收取进场费用,在实质上,已经退化了成收取商业租金的“二房东”,而不是经营商品的零售商。
国产奶粉有哪些劣势?
1、奶源质量劣势
国产品牌和洋品牌作为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两大力量存在,曾经国产奶粉优势明显,拥有过半的市场份额;然而三聚氰胺事件成为转折点,洋品牌自此获得市场的主导权。
众所周知,2008年国产品牌“全军覆没”就败在了奶源方面,因为国内奶源添加非法物质三聚氰胺,国产奶粉因此也就陷入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信任危机中。虽然后期国产奶粉在奶源建设方面分外努力,通过自建奶源基地、引入GPS定位系统等诸多措施严控奶源,甚至为了迎合消费者寻找海外奶源,但是都被消费者“视若罔闻”.截至如今,国产奶粉的奶源质量劣势仍无法消除,消费者对使用进口奶源的洋奶粉依然格外崇拜。
2、价格劣势
如今,国产品牌正在致力于解决奶源质量劣势的同时,需要面临来自奶源方面新的挑战,即价格劣势。因为国内牧草资源、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牧场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均不如新西兰等养殖业发达地区,所以国内奶源的价格高于洋奶源,由此使用国内奶源的国产奶粉企业生产成本必高于使用进口奶源的洋奶粉。
就婴幼儿奶粉的生产工艺而言,一吨原料粉的成本是8吨生鲜乳的价格再加上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就国内生鲜乳的价格,可以以国内10个主产省份的生鲜乳价格为标准,自2011年以来国内主产区生鲜乳从3.16元每公斤持续上涨至今年四月份的3.44元每公斤,如此再加上每吨3000元的生产成本和500元的运输费用,国内原料粉每吨成本可达37900元。
而国际生鲜乳的价格以大洋洲为标准,大洋洲的牛奶价格一般集中在2.15元至2.7之间每公斤,一般是1、2、3月份淡季时价格稍贵,而6、7、8丰季时较为便宜。若取中间价格2.5元每公斤进行计算,加上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国际原料粉每吨的成本在29000元至30000元之间。对比国内原料粉成本和国际原料粉成本不难发现,后者比前者便宜8000元左右。由此可见,国产奶粉若以国内生鲜乳为生产原料,其在生产环节每吨就比洋奶粉多8000元成本。
3、信任劣势
因为在消费者严重的信任危机中,国产奶粉只能以价格优势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此外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粉在产品控制方面引进诸多设施,并加强监控,奶源、监控等方面成本均有大幅增加。这也就决定了国产品牌需要以较高成本、较低价格的状态应对洋品牌的竞争,何等艰难可想而知。
未来何去何从?
国产奶粉能否抓住市场机遇,振兴中国奶业,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巨大的中国市场,并打入国际市场,有许多事情要做。
这一方面需要国产奶业拿出诚意和行动,利润血管里流淌道德血液,加强行业自律,从奶源到生产、销售诸环节都严格把关,不干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另一方面,职能部门要提供权威说法与科学检测数据给国产奶粉正名。
唯有从源头上下工夫,从制度上强化、落实,从严监管奶粉质量安全,及时公布检测信息,让制度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让国产奶粉少陷入 “这门”、“那门”,才能逐步化解国产奶粉信任危机,让洋奶粉放下任性涨价、动辄限购的脸孔,让中国消费者喝到质量放心的国产奶,并逐步把“外国游客买中国奶粉”的愿景变成现实。
国产奶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起码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