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盐”杀手 我国儿童钠摄入量普遍超标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很多婴童零辅食,包括膨化食品、果泥、果蔬汁、牛肉干等食物中,钠含量都比较高,渠道在选择产品时很容易忽略这一点。
盐占任何钠总摄入量的90%,宝宝如果吃盐过多,会引起钠摄入过量,甚至会影响肾功能或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虽然钠过量的危害很大,但是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钠摄入量普遍超标,平均超过建议值2倍多。
宝宝要少吃盐,几乎是很多家长都知道的常识。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这和钠产品标识是否符合实际值有直接关系。
消费者知道盐对孩子的危害,会主动选择标示“低盐”“低钠”类的食品,只是这些零辅食琳琅满目的外表下装着较高的钠含量,像酸酸甜甜的乳酸菌,草莓香蕉味的婴儿米饼,婴儿果泥、肉泥,婴儿面条、面包等食品中,也都含盐。
比如以下食品的含盐量:“京元宝贝儿童胡萝卜面”1000mg/100g,“韩今橄榄油海苔”1744mg/100g、“小猪佩奇海苔”1096mg/100g、摩卡草莓乳酸菌76mg/100g、小皮婴儿香蕉饼干168mg/100g……
玩“文字游戏” “儿童标准”尚不明确
那么,这些商品是否真的符合“低盐”、“低钠”的标准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介绍,年龄越小,钠的适宜摄入量越低。
孩子基本上从6个月起可以开始添加辅食,6个月至1岁钠的适宜摄入量为350毫克/天,1-4岁为700毫克/天。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每100克/毫升的钠含量低于等于120毫克才可声称低盐(钠),低于5毫克才可声称无盐(钠)。
许多零辅食含钠量与国家建议的低盐标准确有差距。目前儿童食品很少按年龄来标注含盐量,许多商家是在玩“文字游戏”,含糊地在包装上打上“儿童食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零辅食的“儿童标准”尚未明确,虽然2018年出台了辅食政策,但是仅限于0-3岁的辅食政策,且侧重生产管理细则,对其余零食和食用年龄定位模糊的辅食的营养添加并无细分政策要求。
推动“儿童标准” 渠道应该首当其冲
据了解,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儿童食品”进行了标准规范。如韩国在2013年制定了儿童喜爱的食品的营养标签标准,从营养、添加剂限量、代谢方面进行规定,并要求标示“儿童专用”字样食品的配方需进行备案。
辅食专业人士建议,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应从4个层面逐步改善儿童食品标准缺失的现状:
一,在监管层面,进一步完善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儿童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
二,在标准层面,应加强风险评估的科学支撑,制定儿童食品使用添加剂的种类和限量;
三,企业应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善尽告知义务,对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要明确清楚地进行标识,以帮助消费者正确选择;
四,广大渠道则需开展正确选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渠道需要提升自身的零辅食营养科学知识。
与大多数母婴渠道相比,商超对零辅食的选品明显缺乏专业度,钠含量的“文字游戏”更是频频出现。要改变目前“儿童标准”不健全的现状,渠道端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一环,或许应该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