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让我们看到奶粉行业不但有市场,并且潜力巨大,仅在淘宝网这一家上可以看到国内奶粉的销量4年间就扩大了将近1670倍。虽然婴幼儿奶粉安全事件频发,但中国的奶粉市场并没有就此萎缩,在我国奶粉消费需求引领下,婴幼儿奶粉、孕产妇奶粉市场规模保持了持续上行的趋势。
2011年10月下旬,伊利生产的第十亿罐奶粉下线,似乎也印证着这一趋势。随着市场需求与产能的同步释放,中国奶粉市场一直处在向上的路途中,但奶粉制造商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随行左右。
主力资金流入个股(01/17)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国际需求”步步惊心
期待着能对中国奶粉市场的潜力进行挖掘再挖掘的,并不只中国乳企或中国的乳业监管部门,来自国际上的出口需求也是步步紧逼。
全球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的环球乳制品交易数据显示,2011年3月,全脂奶粉价格最高曾达到4958美元/吨,此后的几个月,这一数字连续七次下跌。尽管到了11月15日,恒天然的最新一次拍卖结果显示,国际乳制品价格止跌回升,但随着希腊违约威胁加剧,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引发人们担忧,恒天然近期全球在线拍卖的乳制品均价也略有下滑。
作为新西兰经济基石以及世界的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为了应对物价下滑和纽元走强所带来的影响,将固态奶的预期收购价自2011年~2012年每公斤6.75纽元下~了0.45纽元,这意味着2011年~2012年乳制品行业收益将下滑7亿纽元。
新西兰银行经济学家道格•斯蒂尔对恒天然拍卖中乳制品均价下滑了1.2%没有太多见解,只是以“不确定性”四个字概括了2011年的国际乳品市场态势。而恒天然主席亨利范德埃登爵士则坦白承认,期望中国这类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能够抵消“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可以想象,“把奶粉卖到中国去”对于国外奶粉制造商乃至国际乳业的稳定发展来说都意义重大。但中国的消费者们似乎并不了解这些外来品牌。有人曾经询问过几位年轻的女性消费者,她们虽然对奶粉的了解仅停留于“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的层面,但对“洋品牌”的倾向却十分明显。
“一开始认为进口奶粉肯定没事,结果宝宝次喝,竟然会因changdao不适严重便秘,未满月的小婴儿憋得痛哭了一宿,我也跟着哭一宿。”另一位新手妈妈回顾她的惨痛经历说,“后来才知道选奶粉学问多多,只认‘洋’字还不行。”
对于大多数的奶粉消费者,尤其是婴幼儿奶粉消费者,他们所关注的无非是“安全”、“品牌”、“品质”与“价格”等几个关键词。在“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观念的驱使下,人们只要看见奶粉罐上的原产地印着国外地名,就会立马在此前提及的四个关键词上依次打钩。那些冒风险找代购的年轻父母们面对着“洋品牌”的高姿态不曾想到,把东西卖进中国实际上是制造商乃至国际乳业的“刚性需求”。只不过,商业文化的差异掩盖了这种“刚性需求”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