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料奶缺乏导致的奶源紧张便是当下诸多乳企面临的奶荒。自十二月份以来,为了缓解奶荒带来的压力,蒙牛、伊利等诸多知名乳企纷纷表示将旗下部分乳制品价格上调8%-12%,此次奶荒到底有多荒?引起奶荒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奶牛村”牛少了。呼和浩特市旭泥板村是远近闻名的“奶牛村”,但行业相关媒体近日走进旭泥板村时,已经看不见曾经家家养牛的盛况,村子显得冷冷清清。村民索三宽家中的奶牛也从去年的近20头减至目前的10头左右。他说:“原来是家家户户都有,现在就是走了一半还多了。”
据统计,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2013年奶农的数量估计还要下降10%至20%。散户退出后的原奶供给缺口本应该通过规模化养殖来弥补,但规模牧场的建设遇到资金、土地等瓶颈。国家曾提出要在2011年底实现企业自建牧场70%的目标,但至今全国大小规模化牧场加起来不足4成。
从“抢奶”到“抢牛”。“奶荒”的直接表现,是一些没有稳定奶源基地的小型乳品企业引发的“抢奶潮”。一方面,企业通过高价、优惠、联合奶贩子、亲自游说等方式到别的企业奶源基地里“抢奶”,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匹配其他企业的报价,来保住自己的奶源基地。
随着奶荒加剧,企业从“明争”变为“暗斗”,或是由“抢奶”转向“挖牛”。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永康奶牛专业合作社曾有奶牛500来头,但近期被挖走了100多头。合作社负责人李连启说,现在奶牛小区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这只眼盯着自己的牛防止挖,另一只眼盯着别人的牛准备挖。
企业“吃不饱”。据企业反映,原料奶供给跟乳企加工能力相差约50%,多数企业都“吃不饱”。伊利、蒙牛两大巨头都表示目前原料奶缺口大,已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生产点由于原料奶不足,已经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当然,面对如此巨大的缺口,且奶价大幅提高,必然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养殖行列,但由于奶牛的生产周期需要33个月,奶源缓解至少需要两到三年。即使这样,保守估计3年后原奶供给缺口仍将维持在20%左右,并长期存在。
随着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想要限度的避免天气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原料奶缺乏,加强大型集中化牧场的建设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