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都进入了信息化运用阶段,大大提高了行业生产效率,农牧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的今天,农产品的可追溯性也被提上日程。据报道,北京市将于2015年向公众提供乳制品、畜禽产品等追溯信息查询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牧场信息化对于提高牧场生产效率及群体遗传改良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这点,现代化牧场的信息化目前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全国各地的现代牧场已经全面开展了牧场的信息化工作。我国目前千头以上奶牛场规模已经达到世界,而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曾指出,“中国奶业进一步发展,必须攻克信息化难题”。“如果说机械挤奶实现了奶业生产的次技术革命,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TMR)实现了奶业第二次技术飞跃,那么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基础的牧场信息化建设必将开启奶牛养殖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帷幕。”一直关注物联网发展技术的山东畜牧总站曲绪仙如此评价奶业信息化建设。从各个方面来看,信息化是牧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生产管理信息化是牧场信息化的基础
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收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和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发掘动物个体的生理特点、生产性能、遗传特性、健康状况等,据此制定提高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及减小风险的措施和方案。生产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牛群信息、饲料营养配方、繁殖育种管理、兽药保健及智能预警等。硬件方面包括牧场管理软件、发情检测系统、自动精准饲喂系统及自动产奶量记录系统等。
牛群基本信息管理主要是指牧场每头牛只从出生到死亡(买卖)期间其基本档案、生产性能等有一个详细的记录。这是牧场信息化最为基本的工作,其准确性将决定后来繁殖育种管理及生产性能分析。
饲料营养配方的信息化。现在越来越多的饲料配方软件出现在市面上,简化了配方设计的困难。同时,通过采集到每头牛的体况及其生产阶段,我们可以根据每头牛的具体营养需求实现精准饲喂。
繁殖育种管理的信息化将简化牧场的繁育记录工作。通过将牛只年龄、配种记录等录入软件,通过信息传输,可以提醒牧场繁育员今天需要配种和妊娠检查的牛只。同时,通过分析生产性能和繁育记录,可以实现群体改良。
兽药保健信息化管理能更使牧场主更加清晰的了解每头牛的治疗历史与整个牧场的牛只健康状况。
智能预警是牧场信息化的重要环节,通过牧场基本信息的录入,与针对奶牛生长、繁育、生产、保健等生命体征特点,自动进行日常工作提示等智能化服务。
经营管理信息化让牧场管理更智能
生产管理是从技术的角度提高生产效率,而经营管理是从管理的角度提高效益。经营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诸如原料库存、物资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都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并利用管理软件进行分析和预测,做出更客观合理的决策。
对于一个规模牧场的管理者而言,要管理好牧场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今天的产奶情况怎样?今天的牛群周转情况如何?繁育情况如何?饲养牛只成本如何?如何随时动态观察牧场各项生产管理报表?通过牧场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牧场做好生产信息录入等基础工作后,管理者只需利用软件生成各种生产报表,并能根据软件所提供的参考标准,检测牧场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大大简化了牧场管理,让管理者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其他重要事情上。
牧场信息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外奶业生产经验,牧场信息化是提高牛群管理水平及奶牛单产的重要途径。以以色列为例,以色列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通过优秀的牛群管理,其奶牛单产世界。而他们将这一成就归因于奶牛育种、营养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以色列荷斯坦牛的平均单产超过了9吨,数字养殖技术的普及功不可没,目前以色列有90%以上的奶牛场使用了数字化的养殖装备。据山东农业大学在青岛六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奶牛场的试验结果,通过使用数字化的养殖系统,奶牛平均日产奶量由28.3kg提高到32.8kg,提高了15.9%;平均乳脂率由3.1%提高到3.9%,提高了25.8%;每天的饲料成本由23.7元/头下降到22.6元/头,下降了4.6%,人均饲养泌乳母牛数由25头/人,提高到60头/人,增加了140%;泌乳母牛发病率由19.2%下降到6.4%。不计算节省的人工费用和治疗费用两项,仅考虑饲养成本降低、产奶量上升和原料乳质量提高,每头泌乳母牛的纯收入提高了57%。
牧场信息化是精细化饲养管理的前提。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王中华分析,奶牛养殖过程必需依靠数字技术才能实现精细化,是由其产业特点所决定的。
其一,奶牛的养殖不能象猪禽生产那样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泌乳牛群中个体间存在年龄、胎次、泌乳阶段的差异;
其二,奶牛产奶量个体间的差异大于品种间的差异,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尚无法实现牛群个体产奶量的标准化。
奶牛养殖过程的精细化实质上是营养供给的个体化和精准化,使奶牛享受到严格而又周到的管家式服务。奶牛数字化养殖系统能够对奶牛的运动量、体重、产奶量、乳成分等进行自动测量和记录,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据的分析指导饲养管理,从而让规模化奶牛饲养场的技术人员随时掌控所有奶牛的状态信息,确切掌握奶牛的体况,包括体重、生理参数和生产水平,才能制定合理的繁殖、配种计划、饲养计划、干奶措施和淘汰计划等,并随时发出决策控制信息到每个关键环节,让奶牛按照其生理规律、产乳规律和干物质采食规律合理生产。
牧场信息化面临的困难
奶牛育种,管理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大量数据的长期积累与准确分析。然而,我国奶牛养殖对数据的重视不够,从奶牛育种到提高单产,数据均十分缺乏,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尽管我国大部分牧场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牧场信息化管理停留在基本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上,缺乏数据深入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更无法从牧场运营的技术、财务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管理。这使得许多采用了信息化软件的牧场,只是在牧场内部记录了大量数据,管理者却无法利用这些数据的真正价值。因此,牧场信息技术科技企业要做好人员培训和后续服务,使信息系统效用得到化发挥。
二奶牛场的部分数据是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的,如饲料配方,一旦被不合理利用,将对企业利益带来损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孟庆翔认为,在中国目前的诚信机制下,如何在应用数据的同时保护其私密性,是牧场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警惕的问题,也是在科研中要持续关注的技术难题。
三目前在牧场信息化建设方面,能应用的设备软件,有日常生产管理软件,有发情监测软件,有全程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生产商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开发应用的思路各不相同。它们大都存在着零散化、兼容性不强等缺点,呈现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而且很多关键技术均引自国外。因此,牧场应结合自身资金和技术水平合理选择信息化设备。
事实上,我国奶业信息化除应用薄弱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奶牛多牧场云计算管理系统”,在数据智能分析和权限控制等方面达到了世界水平。同时,现代奶业的集约化生产和人员素质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奶业信息化的完善,智能牧场必将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
总之,牧场信息化是牧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它对提高我国牧场管理水平、奶牛养殖技术水平、牛群遗传改良甚至奶制品安全都有着重要作用。据观察,目前市面上的牧场信息化软件开始呈现更加智能化、更加多样化、更加便携移动化,相信在经过各方不断的探索努力,牧场信息化应用将更加深入,我国奶业整体水平也将得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