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母婴行业观察立场,作者易亮,曾任职于新世纪医疗集团、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深谙儿科,产科医疗服务业务,通过产品创新,实现过单一科室年增长率465%的记录。现为母婴百科app“妈妈必备”和母婴导购app“会买”创始人。
线下服务
母婴线下业务与健康的结合大体两种情况:
1.健康作为业务核心。如月子会所,当然,极致情况就是自己开诊所,开医院。这种业态成败与对医生资源的把控。就月子会所行业来说,职业护士全天值班和真正的医生查房是很好的竞争壁垒。这两种很难自己解决,可行的方式是与医疗机构合作。除此“标配”之外,对高档月子中心来说,可以引入有强背景的营养师和理疗师(康复师)来进一步开发高毛利产品。
2.健康作为业务促进剂。衣服、食品、教育大体都落在这个范畴。所谓促进剂,效果有两个:一是聚人气,二是提高对你的品牌的信任。最常见讨论就是办讲座。我和很多医生在很多场合办过儿科、产科讲座,大到五百人酒店多功能厅,小到医院内部二十人的小会议室。对中等体量的母婴线下实体店来说,这是一个老套而有效的办法。不过,如果能有意识地策划成按时令提前规划好主题、形式的成套活动,效果会比临时起意组织的更能巩固用户对你的认知。在医院时,我们至少提前半年就公布一套基础的讲座安排,再辅以临时安排的课程,以便稳中求活。
我猜有人认为这方法太老套。其实在这个框架下有太多可创新的点了。关键窍门就是把眼睛放远点,“跨界”组织讲座。比如卖童装的,能不能组织如何顺利断奶,解除孩子和母亲心理障碍的课堂?比如卖奶粉辅食的,能不能请口腔医生讲讲哪些食物可以是天然的“磨牙棒”,促进口腔发育?不那么直接地和你的产品挂钩,更容易让用户放下警惕,走进来。再配合巧妙的现场布置,日程设置(如茶歇,互动),往往能有不错的效果。
自媒体
能以母婴健康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我想主要还是医疗工作者自己操盘的。坦率地讲,我认为这是个很难玩出彩甚至可能弊大于利的游戏。你的卖点就是你的身份。而前面说了,这个行业用户要的就是结果。见不着病人真人,你在自媒体上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只靠一些科普文章的单向传播,已经掀不起波澜了。
如果是第三方非医疗人员或医疗机构建立的自媒体,的挑战可能是商业模式。没有良好的收入来源,恐怕这个事情很难持久做下去。现在能看到的道路大体有三种:一是百科类,分门别类把各种情况精华知识给你准备好。几个主流母婴网站都有类似的频道,我开发的“妈妈必备”也是这样一个手机产品。这个方向的缺点在于很难沉淀用户。第二种是在表现形式上下工夫,内容还是那些内容,漫画,动画,剧情,等等手段把它表达得更令人接受。这是个很好的道路,但不是谁得玩得起,因为生产内容的成本很高。要想起来,就得在赢得市场口碑,赢得商业机会之前,自己投入资源做出足够多足够好的内容,这是一笔不菲的开销。第三种方式就是问答了。这是我最不建议掺和的方向。原因很简单:解决不了问题。除非你为了刷运营数据另有所图,否则这条路基本没有在商业上成功的机会了。
移动APP
手机app的情况和自媒体类似,两头受压迫。左手你如果不掌握自己的医疗资源,内容就做不好,右手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用户就像手心里的水,留不住。“聪明人”一般都会声称自己的app上有多少多少医生为你答疑解惑。这些不必深究,基于此的资本市场对它如何如何青睐有加也不必太艳羡。冷暖自知。
过去几年出现的案例不外乎两种,一是直接纯粹的问答,二是在论坛基础上加点医生内容。另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工具型应用,如疫苗提醒,生长发育监测之类。我的观点是首先退回原点审视你的初衷:要大红大紫,做独角兽,那这些全都没戏,愿意忍住寂寞,小而精,小而美,那还是有一定希望找到收入模式,持续做下去的。但总体而言,把母婴健康作为核心的手机app是没有太大的商业想象空间的。
智能硬件
母婴健康领域的智能硬件很热,但多数都是生造需求。从医院和医生角度看,性能、精度和实用性上经得住推敲的,很少。曾经有个大拿智能硬件好朋友很激动地和我说,他有个美国回来的博士朋友,可以把发烧体温分成好多细分类型,问我有没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搞个硬件和app。我拿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八年制医学专业《诊断学》教材,章《发热》里就明明白白列举了多种不同发热类型及其曲线图,看罢他便不语了。
但我并不是说从生意的角度看智能硬件没得做。恰恰相反,机会很多。因为前面分析过,用户是普遍无知的,只要恰当包装恰当,商业上取得一定范围的成功是完全可行的。比如所有集成电路焊脚都有黄金,但某品牌手机将其单独拿出来作为亮点一吆喝,广大人民群众立刻就雀跃了。
套用一句医学术语,所谓母婴健康的智能硬件更像是“安慰剂”,起不了啥作用但也吃不死人。如果你能过这个心理关,那可以说母婴健康智能硬件前景大好,有太多的空白点还没有人涉足。不过这就是另一个大话题了,有机会再单独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