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当前的状况是(牛)奶多了,(奶)牛少了,(牛)场亏了,整个中国奶业处于危险的状况,这是北京市奶业协会会长、首农集团副总经理、三元食品董事长、三元种业董事长常毅在6月2日举行的“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北京论坛”上提到的,常总在会上表示中国奶业从91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91年—99年是国内原奶短缺的阶段,2000—2007年是奶业高速增长阶段,牧场和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增长22%,2008至今中国奶业发展速度放缓,原奶产量出现过剩,进入瓶颈期,尤其2016、2017上半年,原奶15%过剩喷粉,奶价下降。奶牛存栏规模锐减,散户、小规模家庭牧场快速退出,规模化牧场比例增加,这也意味着国内高成本牛奶的增加,亏损面积进一步扩大。
参加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北京论坛的部分嘉宾
环保新政三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对畜牧养殖压力巨大。实畜禽粪便的处理,从现状看大型牧场,老旧牧场,城郊型牧场,在环保方面都有一些问题。
际上是两个层面,个层面,是第二个层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层面,未来环保更重要的是水、污染、土地的控制。按照国家环保要求的目标,到2020年水的控制要在6700亿立方米,去年是6100亿左右,能源是50亿吨标准煤,土地方面单位GDP的单位用地下降20%,这才是未来牧场面临的主要环保压力,未来的牧场应该是一个节水,节能,节地的新型牧场。
刘亚清秘书长与北京市农委吴副主任、常总交谈
资源空间有限、科技能力不足、生态目标不清、服务体系欠缺、组织能力不够是当前奶业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通过大力地协同才能解决,所以协同发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资源协同
河北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将是北京奶业战略上的最佳疏解流向,目前北京奶业已经开始疏解,奶牛存栏从十几万头下降到不足十万头,养殖业疏解了,下一步可能就是加工企业的疏解布局,在保证大城市刚需的情况下进行疏解,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政策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陆续配套政策细则也已经发布。《全国奶业的发展规划》、粮改饲、农业补贴、环保新政等围绕京津冀也有统一的政策,未来相关奶业的京津冀政策也会出台。
二 生态协同
生态协同主要是种养结合,按照农业部规定大田有机肥使用量,2020年谷物达到50%,果蔬类达到90%,这对养殖业是巨大的机会。有机肥的使用,增质量,增效益,改善环境,改善土壤,降低成本,未来种养的结合,对于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提高消费水平,供给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是很大的基础。
从远期看,奶牛养殖业真正担心的是实现节水、节地、节能的新型牧场,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对牛场节水设备的投入,推动牛场节水措施的改进,提高牛场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效率。另外,要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实现能源的节约,实现牧场增值。
首农常总与北京奶协廖秘书长、天津嘉立荷刘总、中地张总、荷斯坦豆总
三 科技协同
奶业技术是全产业链的技术富集,这方面的高校、科研机构、支撑体系、科技企业是非常富有的,但是协同很弱,包括创新中心很多,协同难做。科技协同要产学研推,深度融合,横向开展联合:科研平台、检测平台开放共享机制,开展联合研发,促进原始创新。纵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牵头,科研机构支持,行业广泛参与的新型科技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 服务协同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奶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育种,牧场托管,培训,检测,信息等方面。科研成果的推广上,做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平台的搭建,通过社会化服务推动产业从无序向有序转化。
五 组织协同
三地奶协平台的搭建,服务好会员企业,服务好奶业支持企业,服务好与之相关的企业。横向上看,与政府对接,同时与消费市场对接。做好消费的引导,沟通的协调,自身的建设。特别是在宣传上,专业的宣传提供支撑,现在宣传概念众多,业内人士都弄不清,消费者就更不清楚了,巴氏奶、低温奶、安全奶等等概念太多,所以统一口径,一个声音非常重要。另外从沟通协调上看,要解读好奶业政策,同时对政府提供好的建议和咨询,沟通机制的建立。同时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奶业自身大数据的建立,成果的转化也很重要。
责任、创新、品质、共享
常总与北京奶协廖秘书长、马副秘书长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以产业协调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区域奶业种养加一体化为目标,优化奶业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构建现代化奶业社会服务体系,推动奶业转型升级,打造京津冀奶业生态圈,形成目标统一,优势互补,联动创新,互利共盈,组织有效的京津冀奶业新格局,倡导科学饮奶,提高区域人均乳制品的消费量,提升民族乳业品牌的竞争力。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