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纠结”来形容十几年来的中国奶粉行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众所周知,中国奶粉业自从1998年二·恶英事件以来一直“地震”不断,直至今日当下。
深度洗牌,乱象丛生,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山寨没商量,于是劣币驱逐良币;政府不断出台各种监管措施试图加强管控,收效不显。
的危机来自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海购、代购、网购如火如荼,而国产奶粉已经被深刻上了“不安全”的标签。
这就是陷入了行业的“塔西佗陷阱”:当一个团体或者个人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而中国奶粉业集体的危机就是深陷塔西佗陷阱。
乳制品行业现状:
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乳品虽已有较快发展,但是我国乳品行业仍属于幼稚型行业,其规模、技术、产品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乳制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原料奶、乳制品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
企业规模小、设备制造技术落后。我国乳制品工业发展时间短,真正的发展仅20年历史,经济实力、技术装备水平、企业规模均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
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
公众习惯性误解中国奶粉业,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还是因为最初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从而失去了信任基础。
其一,要有正视问题和错误的勇气。2008年的那次事件虽按法律进行了处理,但对于事件的处理存在一定的遗留问题,且至今尚无当事人站出来认错道歉,可以说是公众受伤情绪一直无法被安抚的原因之一,而这种受伤情绪长期发酵就成了信任基石崩塌社会心理能量之一。
其二,接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国奶粉行业的不信任是品质安全,国民现阶段最信任奶粉的出处,都是因为这些国家本身就带有“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的光环。其实食品安全是个非常严谨的科学命题,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支撑。与其花大力气向公众解释目前我们执行的检测体系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不如直接接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让国际通用的标准来为本土产品质量保障。
其三,坚持走出去,用全球视野整合最优资源。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可使用的资源不应该只局限在本土,甚至我们的市场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