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奶从原奶到最后出厂包括原奶采集、检测、加工、包装等多道程序。由于我国的牧场、人工及用地等成本偏高导致我国原奶价格就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除此之外,众多乳企反应检测成本的上升也是我国奶价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2007年,1公斤原料奶约2.2元,而市场上1公斤装牛奶实际售价约6元,中间相差3.8元。今年1公斤原料奶4.5元,而市场上1公斤装牛奶售价普遍在10元左右,中间相差5.5元。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今,加工销售1公斤牛奶的成本已经从3.8元增长至5.5元,涨幅近44%。
以伊利集团为例,2012年一杯奶从生鲜乳到成品出厂,需要完成的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899项。飞鹤乳业甘南工厂每天12个批次产品的检测费用在6万元左右,仅这一个工厂一年的检测费用就要2000多万元。
高强度检测还间接增加了许多成本。比如,为了通过国家新一轮QS认证,企业不得不购买国外动辄几百万元的检测设备。伊利集团在这几年已经累计投入5亿多元配置各类精密检测仪器1100多台。飞鹤乳业表示,现在工厂里面最多的人员是检验人员,一个300多人的工厂,原来仅需二三十名检测员就能保证产品质量达标,但目前检测人员已接近100人。
部分企业表示,检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由过去的1%左右提升至近10%。2012年单吨牛奶检测费用已是2008年时的4到5倍,而我国乳企的检测费已是乳业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
在检测频次方面,我国已远远超过了国外。在国外,一些指标半年或者一季度检测一次,有的为了预警,才增强至一个月检一次。但在中国,目前几百个指标每批次都要检测。在检测项目方面,原奶检测中重金属、黄曲霉M1、农药残留、三聚氰胺等指标因为检验时间较长,企业为保障牛奶新鲜度,采用先生产、再检验的方法,而这样的“事后控制”起不到检测应有的作用,与生产实际不符。
随着我国有关婴幼儿奶粉检测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婴幼儿奶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但是对于检测程序的科学性及精简性仍需进一步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