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份以来,我国液态奶市场经历了三次提价,目前我国牛奶价格已经飙涨至世界第四位。高昂的牛奶价格除了受原料奶价格高、检测成本大的影响之外,高昂的“进店费”也成了导致我国奶价持续高位的主要原因。
乳企普遍反映,近年来“进店费”乱象已经愈演愈烈。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超市、大卖场凭借自己掌握销售终端的优势地位,向供货商们收取各种高额附加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节庆费、店庆费、修缮费、广告费、进货返利、新店开业赞助费、配送费、合同续签费等十几种费用,甚至超市工作人员的胸牌费、服装费也要供货商买单。
一款奶粉的供货商赵先生算了一笔账,如果要进入当地的家乐福超市,首先需要向每家店缴纳条码费1750元,每年6个节日的节庆费约2万元,货架陈列费每年2000元/组,堆头费、展销费每年3000元。第二年除了要继续缴纳此前的费用外,还要交每店5000元的合同续签费。算下来,这款奶粉每年想要摆上家乐福在哈尔滨7家门店的货架,先得缴纳附加费用近20万元,占到利润的10%。
此外,超市促销员每销售1罐奶粉,赵先生就得给他7%的提成,再给超市返点26.4%。赵先生说,全部折算下来,在家乐福每销售1罐奶粉,就要上缴4成多利润。如果只收正常的费用的话,这款奶粉不会超过200元。
黑龙江某品牌乳业公司说,受不断增加的“进店费”影响,公司产品的流通环节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上升至40%至50%,要比正常情况高出至少20个百分点。
一家大型乳企反映,卖场、商超对民族品牌收费高的不平等现象,也导致了国产奶价居高不下。例如,某在华外资超市系统中,在奶粉的合同费用上,洋品牌合同返利为8%,国内品牌却高达22%。
综上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的奶粉流通市场缺乏相关法规的监管,导致流通成本的不断上涨,而最终为这些成本买单的消费者们只能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