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是宝宝生活中的刚需,对于人工喂养的家庭来说,一个月两三千块钱的奶粉钱几乎是常有的事。然而近年来,国产奶粉不安全事件频发,导致许多家长只能不惜重金转购洋品牌。2013年奶粉进药店政策的颁布似乎为消费者们带来了春天。
然而,梦想并没有完全照进现实,除了购买地点不同以外,药店里的奶粉和超市、母婴店、电商这些地方销售的奶粉并无本质区别。
这些奶粉由生产企业直供,目前与供给其他渠道的同类商品是一样的,价格也没有明显优势。目前,消费者通过药店的ATM机购买奶粉,能看到的可追溯信息中仅有产品批号、条码、保质期、生产日期、有效到期日和产地这6部分内容,并没有达到全程可追溯的程度。
而颇受关注的产地信息一项,各个品牌标注不尽相同,雅培、蒙牛、雀巢等能看出其奶源来自新加坡、丹麦、德国,但更多的是用公司名替代了产地。实际上,如果能做到真正的可追溯,消费者就可以查询到生产、流通、销售整个链条的全部信息,甚至包括哪一头牛产的奶、哪一辆车送的货,一旦出了问题,就能迅速查到问题出在哪一环节,也能够迅速了解到奶粉的销售去向。据了解,由于各家奶粉企业的追溯系统各不相同,暂时还无法实现与药店ATM机全面对接。
对于中国父母而言,安全性是判断奶粉优劣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欧美国家推行奶粉在药店销售,不只是看中了药店能带给消费者以信任和安全感,而是把奶粉质量与安全与药品安全和质量等同起来,严格把关。而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中,药店只是卖药的地方。
据悉,根据“奶粉进药店”的规划,目前正在进行的试点测试力争今年年底完成,明年6月份复制到全国主要省会城市试点,2014年年底完成全国100个城市的布局。
从大头娃娃到三聚氰胺,翻阅过往不难发现,奶粉安全性问题绝大多数不是在流通销售环节。可从现状来看,药店自动售货机的奶粉和超市货架上的奶粉并无二致,奶粉仍旧是那罐奶粉。推行药店卖奶粉,如果只是想从形式上带给消费者一种质量过关、安全可靠的假象,而实际上对奶粉质量安全监管依然如常,那么在哪儿销售根本不重要。况且,药店只是代售机构,本身并无能力鉴别奶粉质量高低。真想把奶粉的事做好,工夫还是应该下在源头上。
综上所述,想要全面提升消费者对本土奶粉品牌的信心,还是需要乳企从自身做起,建设自控奶源,加大奶粉生产及流通环节的检测力度,建立奶粉的全程可追溯系统,全面把控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