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食品巨头亨氏集团出售了其位于英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工厂。这家工厂是首批获得中国注册的境外乳制品生产工厂,生产的亨氏奶粉主要出口到中国市场。
在“洋奶粉”纷纷进驻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背景下,作为世界的营养食品生产商之一的亨氏,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却从未赢得相应的市场份额,的确匪夷所思。
亨氏乳粉为何变身贴牌奶粉?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是亨氏奶粉在中国市场发展战略的必然之路,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今天局面的发生。
发展战略过于保守
业内人士分析提出,亨氏的决策过于保守,未根据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状况进行正确决断。
自2010年进入中国奶粉市场以来,亨氏一直未进行大规模的投放,即便是其全球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孙博廉明确表态“期待未来几年在中国的奶粉业务销售额能够翻番”后,亦未设立生产基地,其产品均为英国进口。
在中国,没有强大的品牌和市场营销推动,销量很难爆长。在销量难以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亨氏谨小慎微,不肯加大市场投入。岂知市场越不投入,销售业绩越难提升。而亨氏,则一直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之中。2013年,国内奶粉掀起并购潮,同时洋奶粉负面消息不断,亨氏为了节省成本,不仅在肯德尔工厂裁撤了45个管理岗位,还计划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承包给新西兰恒天然公司。
亨氏的保守风格在业内已是共识。曾有评论指出,亨氏在中国市场反应迟缓,待其他品牌将中国市场瓜分殆尽,才杀入,杀入后却不增加投入,只任凭业务自然发展,多年时间亦未能取得相应市场。
产品重视程度不够
亨氏的产品有5700多种,除了人们熟知的婴幼儿食品,如婴儿米粉、面条、佐餐泥、果汁、果汁泥零、婴幼儿配方奶粉,还有番茄酱、调味品、沙司和冷冻食品等。该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亨氏与卡夫合并后,共同拥有8个价值超过10亿美元和5个介于5亿美元-10亿美元之间的品牌,而这些大品牌中,并不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奶粉在亨氏的业务中所占比例太小,几乎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度,亨氏也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在奶粉业务上面。进驻中国市场多年,却从未设立生产基地就是最好的证明。但由于中国市场需求及消费潜力巨大,亨氏又无法完全抛开中国市场。因此亨氏选择了出售工厂,变身“贴牌”奶粉。
运输成本过高
我们知道,由于亨氏一直未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其产品均为从英国进口,而奶粉从英国进口到中国的运输成本过高。代工厂的轻资产模式,则比自己工厂生产节约超过20%的成本。
有消息人士透露,因为运输成本过高的原因,亨氏两年前就想将工厂出售了,所以当时才计划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承包给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后因天然爆出“肉毒杆菌”事件,合作才未能达成。
多年来,亨氏从未挤入中国奶粉畅销品牌行列,而今变身“贴牌奶粉”,虽说大大缩减了成本,但消费者对“贴牌”产品的不信任,必将不利于其乳粉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长此以往,很有可能淡出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