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国内的乳企以及加工厂商不计其数,龙头企业也不匮乏,却为何屡被进口牛奶打压排挤,这是一个值得行业内外共同深思的问题。既已成为普遍现象,那就绝非偶然,必然是要从自身开始反思。导致国人舍近求远青睐进口牛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国产牛奶的品质问题受到了质疑。
对于这个问题,奶源的安全质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国产牛奶在配比工艺和加工设备技术上的不足和缺失。正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以才会鱼龙混杂,市场混乱。一颗老鼠屎都能坏了一锅粥,中国不达标的乳企又何止一家。
内虚则致外侵,如果说进口牛奶的确比国产的配比好,工艺好,质量好,被抢占市场也是必然。所以,重中之重,国内乳企必须自醒自强,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实力和乳品质量,才能扳回国内市场甚至赶超进口,重拾国产自信和威风。
进口牛奶受国内市场热捧
“双十一”晚会上,12万箱德亚进口牛奶通过“摇一摇”1秒全部被抢完。据天猫数据,其所属公司品利的旗舰店更是创下18分钟单店突破100万箱销量的战绩。这表明进口牛奶受到市场热捧。
近年来,随着牛奶进口贸易壁垒下降、跨境电商的发展,中国进口牛奶市场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数量增多,并试图同本土品牌抢份额。
短短几年,进口牛奶品牌快速扩容。在一号店上,从早期的10余种,到目前已发展至50个品牌。其实在2012年以前,进口牛奶在中国的销售一直不温不火,一大原因就是关税和运输成本导致售价过高。但现在价格已成为进口牛奶销售丰收的关键。
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消费者之所以会青睐进口牛奶,一方面是进口牛奶的出现丰富了牛奶市场品牌,满足了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国产牛奶的信心问题。
赴外留学生热衷做海外奶粉代购
近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些在德留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买奶粉做代购,被邻居举报,警察去一看,家里满地纸箱子全装的是奶粉。人家说你从事了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活动,给驱逐了。”当地报纸头版头条也就此事予以了报道:奶粉都被中国人买光了,连本地孩子都差点要“断粮”。中国孩子靠外国奶粉供养的事实,折射出的还是国产奶粉不够“给力”的现状。
国外“限奶令”,挡不住代购大军
谈到国人抢购德国奶粉时史明德坦言很伤心,“偌大一个中国,如果婴儿都要靠外国奶粉来供养,全世界也养不起,但这个问题根源也很清楚,就是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诚信问题,我们的企业要取信于民,要有最起码道德底线。”
自从香港限奶后,“奶粉大军”开始漂洋过海到海外购买,网络上更涌现出大量私人代购,掀起“白色淘金热”。
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人喜欢洋奶粉已到崇拜的地步,一个个洋品牌奶粉被供上神龛,享尽名与利的荣耀。崇拜洋奶粉的背后,与洋货情结有关,也与难隐的心结有关。从大头娃娃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毁了整个国产奶粉的整体形象;而国产奶粉陷入困境的过程,乃至被标签化的过程,正是洋奶粉不断“瓜分”中国市场的过程,也是洋奶粉不断“征服”中国消费者信心的过程。
国产奶粉需自强
我们的包装盒要多花哨有多花哨,但却没有评判牛奶质量高低的实质性标识。国内乳企深陷进口奶的泥潭,要改变这个现状,应该从创建优质乳标识制度、规范乳制品加工工艺方面完成。只有回归正常的市场竞争,让市场能优胜劣汰,才能让国产牛奶重整旗鼓。只有规范乳品市场,乳企才会潜心于质量;同时,也需要提高原料奶的标准。
如果国产奶粉价廉物美,谁会追逐价格虚高的洋奶粉?如果国产奶粉有较高美誉度,且有质量保证,谁会弃其而去?面对洋奶粉的攻城略地,国产奶粉有理由打一场自卫反击战,有理由收复失地,重振雄风。
为此,国产奶企就需要知耻奋进,把诚信放在企业生存的首位;就需要卧薪尝胆,用质量赢取口碑;更需要刮骨疗毒,通过彻底的自我救赎,弥补制度缺陷,严防重蹈覆辙。唯有提高乳品标准,才能逐渐规范市场,提高国产奶粉质量,国人才会放心成为国产牛奶的消费者。
谁失去了消费者,谁就失去了市场;谁不尊重消费者,谁就会被消费者抛弃。国内乳企已经到了再也输不起的时刻,一旦再错,苦心经营的声誉就会归零。当前,婴幼儿奶粉已日益成为广大婴幼儿的必需主食。保障婴幼儿食用安全、放心的奶粉,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从生产企业到行业协会,再到监管者,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真正把住质量关,国产奶粉才能不断迎接明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