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全面放开政策公布次日,婴儿概念股即大涨3.81%。根据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的表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短期可以直接拉动对“妇幼健康、婴幼用品、托幼服务、教育”等领域的消费。无疑,日化领域的婴童用品亦将迎来消费春天。
母婴、婴童产品的前景目前一致被看好。除了迅速崛起的母婴电商如贝贝网、蜜芽等,美博会的参展数据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之前就有媒体表示,参加2015年第20届中国美容博览会的婴童品牌,与第19届相比,同比增长33.3%。国际婴童护理品牌大幅增加,占比36.2%,同比增长近70%。二胎全面放开的消息一出来,这种趋势几乎板上钉钉。
这似乎给在零售寒冬下的商超带来了不小的希望。一直以来,商超以母婴用品销售渠道的老大自居,近两年来,因电商、母婴店以及实体经济下滑的影响而有所收窄。二胎放开后,其所释放的红利,是否能为作为主渠道的商超带来福音?零售寒冬下,母婴店能否因此逆势而起,成为母婴用品销售的重要战场?
商超:瘦身的骆驼
在商超购买婴童洗护产品,一直以来是许多妈妈们的选择。超市的婴童产品购买方便,产品齐全,质量相对有保障,加上不时的促销,对倾向于在周末实行大采购的家庭来说,简直量身定做。
有数据显示,商超最盛时,占据了婴童洗护全部渠道销售额的60%。其中强生作为婴童洗护的品牌老大,以碾压之姿称霸于众,也算是商超奇观。对绝大多数国产品牌来说,即使在商超生存困难,仍想尽办法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蓝月亮等大牌相继退出自立门户,宣告了商超、大卖场的衰落。零售寒冬、关店潮、电商崛起就如同四面楚歌,为商超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纵然如此,这匹瘦身的骆驼仍然在某些方面保有一定的优势,儿童洗护即是其中之一。
全面二胎开放后,根据其将推高20%的生育率来计算,3年后新生儿有望达2200万,0-3岁婴幼儿比当前增长27%。这样的小型生育高峰,对深陷零售压力的大卖场来说,也是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大雨。
然而,横亘在商超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如今在处于生育期,或意向生二胎的父母们,多为思想新潮的80、90后,这两代人的消费观念早已不局限于下班后或周末逛家乐福。随着各种母婴电商的崛起,办公族妈妈们完全可以动动指头,送货到家。
强生(中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孙钢认为,未来母婴行业有两种竞争趋势:即商超母婴化和母婴商超化。前者的意思是,商超通过开设宝宝中心等形式将母婴产品细分化、集中化,从而吸引家庭购物客流,产生连带消费;后者则阐述了大浪淘沙之后,存活下来的将会是强势的终端连锁。它们通过类商超形式形成强大号召力,甚至通过与厂商议价、数据共享等共同探索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带来规模化的母婴店一站式购物体验。
母婴店:不可小觑的实体门店
相比化妆品在日化店的野蛮生长,婴童洗护仍然发展得比较尴尬。幸运的是,无心插柳的母婴店却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成长起来。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2014年中国母婴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13年中国母婴用品市场上,母婴用品店就已经仅次于大卖场或超市,成为消费者第二受欢迎的婴儿用品购买渠道。
母婴店的发展离不开它天然的专业化、细分化。也离不开当前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背景。在疯狂母婴电商烧钱促销面前,它似乎仍然能保持住自己独特的魅力—至少,京东就忍不住列出了一份年底前要开设1000家母婴体验店的计划单。
强生(中国)销售总监孙钢就认为,母婴体验店将是未来不可小觑的一种存在形式。“不需要有很多的库存,每个品项只需要一个样本,在咨询的时候可以提供服务,购买的时候可以在店内直接上网下单或体验后回家上网下单。”同时,他认为母婴店在熟悉消费者上有一定优势,这样的优势可以用来与厂商结合,从而开发更适合的高质量产品,加上门店能够提供高度价值服务,是能确保“线下母婴店的优势仍能在未来的时间里长期存在”。
京东恰是“单体母婴店连锁化、连锁母婴电商化、KA化”思路的扞卫者。它希望与这些线下母婴店的联合,实现资源互换与共享;进一步低抓住喜爱在实体店购物的妈妈们,并且通过线下店这种形式让用户更有安全感,更方便溯源和维权。
不过,对于母婴店来说,婴童洗护只是其中的小品类而已,相比纸尿裤和奶粉,它的客单价更低,消费周期更长,利润也比不上前两者,因此引起店主的垂爱,实在是有点难。
好消息是,随着消费者的成长与被教育,婴童洗护的市场将能被他们更以开阔的胸怀接纳。加上更高品质、极具创新的产品的出现,婴童洗护同样能迎来春天。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十几年前宝宝金水的畅销,成为婴童洗护市场的现象级事件。那么,在市场更成熟、产品更广泛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下一个“宝宝金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