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奶粉行业流传一份“奶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送审稿”,“原则上每个企业不得超过3个系列(品牌)9种产品配方”,看到该送审稿的奶粉行业人士表示,“真实性很高”。
方案二!
在奶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国家食药监总局给出两个方案:
一是“同一企业申请注册的同年龄段产品配方之间应当具有明显差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可选择性成分应当相差6种以上,并有科学依据证实”。
二是“同一企业申请注册的同年龄段产品配方之间应当具有明显差异,并有科学依据证实,每个企业不得超过5个系列15种产品配方”。
自9月2日公布征求意见2个多月后,该政策迟迟未公布。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注册管理办法很可能这个月底公布。
“选择的是方案二,已经很确切了。”
“3系列9配方”还是“5系列15配方?”
目前,就方案二,乳业行业还流传一份送审稿,其中,“每个企业不得超过5个系列15种产品配方”,改成“原则上每个企业不得超过3个系列9种产品配方”。
对于该份文件,多个乳业行业人士表示:信息判断基本真实,目前应该是在报批阶段,不过在公布之前,可能还会有变化。
但是争议很大。
宋亮表示,这个送审稿是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进行修改的,这只是其中一个版本,后来定稿版又改回一个企业只保留5个系列15个产品配方。
但是,三元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认为:送审稿是真实的,大企业会参与一定程度的讨论,一个企业保留3个系列9个产品配方,是外界接触到的最新的版本,接近终稿。
通过与乳业行业多个人士交流,以及向上述乳品企业奶粉业务负责人求证,明确规定一个企业不能超过3个系列9个产品配方的送审稿,将很可能是奶粉注册管理终结版版本,而最终成稿公布的奶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将比征求意见稿门槛更高。
吴松航表示,一个企业不超过3个系列的注册管理,这说明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奶粉行业的整顿越收越紧,力度超过征求意见稿。
渠道定制何去何从?
方案中还有一条“雷霆之击”。
为了整顿纷繁复杂的代工贴牌和经销商定制奶粉品牌,据多个看到送审稿的乳品行业人士表示,送审稿中将“企业不得为销售商专门定制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划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销售区域限定销售”单列为重要一条。
而在之前这一部分内容只是征求意见稿中第九条的部分内容。
为什么格外重视渠道定制?
在业内人士看来,“渠道定制”纯粹是商业操作的产物——把几款相同配方的产品包装成不同品牌,通过不同渠道销售,就能拥有不同定价,而通过婴童店等特殊渠道销售,利润将拥有更大空间。如果再添加几项物质,能拿到监管部门新配方的注册证,提价则更顺理成章,利润亦会更高。
一些连锁婴童店企业的定制,正是催生“多品牌”的重要推手。三元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介绍,尽管不少小企业缺乏品牌知名度,但他们不仅在行业内生存了下来,还活得“相当滋润”,原因就在于为不同的婴童店代工定制产品。“小企业营收能力较差,而婴童店的销售渠道正好可以让双方各取所需。”
不仅中小企业热衷于代工,很多大企业在主品牌之外,同样亦发展了不少品牌用于母婴店渠道定制。
圣元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张亮坦言,大企业发展小品牌正是出于“市场需求”。他苦笑,曾有长期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左邻右舍都有自己的自有品牌,毛利空间大,能不能给我们也做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生产定制品牌,客户自然会转投别处。
吴松航表示,这个政策能提前3-4年、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能实施就好了,因为这个政策长期来看对奶粉行业是利好,但短期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