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暑期考验着就业能力。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人数为1949年以来最多,共达699万。尽管各级政府已出台实施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政策、就业指导机构采取帮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措施等,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待遇差”,事实上已经存在了十多年。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此后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107万到2012年的680万人。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15%,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一线城市的白领岗位,可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一直是高校毕业生的硬伤。企业主不可能仅凭求职者的一纸学历证书,就给予重要岗位和高薪。
与此同时,另一批毕业生却改变了思路,近日,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生领衔的“大学生猪肉倌”正式在上海12个菜市场亮相,经营猪肉生意。50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了各大菜场的柜台,成为猪肉一线销售员工。一线“猪肉倌”的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管理层更有10万元以上年薪,这一薪酬与办公室里的白领不相上下。
而在内蒙古伊利畜牧公司,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人也挥洒着另一种人生。不管是“牛倌”还是“质检人员”,科学化的牧场升级,让他们拥有了更为优越的工作环境。随着中国传统行业的结构调整,开阔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只要转变思想,在传统行业高端就业并不难。
80后:海归当起“新牛倌”
走进哈沙图牧场的人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儿的牛,自由自在,特别欢跃;这儿的设备,各种各样,特别新奇;这儿的人,有啥说啥,特别活跃。
这些不一样的原因在于,场长赵国梁,是一个80后的海归。作为一名奶农之子,赵国梁1982年与牛结缘,于2000年报考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奶牛“供养”出来的大学生。
虽然是“世袭”的养牛人,但赵国梁和父辈们却有着千差万别。当年赵国梁父亲养着7头奶牛,而如今赵国梁管理着伊利哈沙图牧场的3000头奶牛;当年父亲养的是中国黑白花牛,而现在赵国梁管的全是纯种的荷斯坦奶牛;当年赵国梁的父亲养的牛每天最多能产30斤奶,而现在赵国梁牧场上的牛单产60斤奶,足足多了一倍。
午休时,赵国梁会抽出一些时间来翻阅养牛的专业书。他手边的一本翻卷了角的《挤出价值》,是美国乳业泰斗桑德斯教授写的,这提示着赵国梁的一段留洋经历:近年来,赵国梁所在的伊利集团每年都会派优秀员工赴美学习。2011年,赵国梁有幸入选。在美国学习的时间里,他也曾受教于桑德斯教授。“舒服的牛才能产好奶”,这正是赵国梁从美国带回的养牛理念。这个理念让哈沙图的奶牛们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英文的书、先进的设备、自由的牛、轻松的氛围,这一切提示着,80后的养牛人,已经改变了这个行业的喂养方式。
走进牛的世界
在赵国梁所在的伊利哈沙图牧场,各种国际yiliu的设备一应俱全。这里的牛所吃的,是美国进口紫花苜蓿、锡盟的羊草和玉米青储,由营养师调配,达到膳食结构平衡;饮牛所用的,是法国生产的自动饮水器;挤奶设备是德国威斯拉沃的;配种所用的,是10美元一支的美国冻精……最让人震撼的不是这些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硬件,而是赵国梁的爱牛之心。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然而,在赵国梁管理、指导的牧场,你不仅常常可以看到他挠牛脖子让牛眯眼享受的情景,他在牛舍里“跪下”的画面,也属常见——这是他在亲自测试牛的床是否舒服。
目前包括哈沙图在内的很多牧场的牛睡的是沙床。沙床含水量一旦超过30%就容易结块、变硬,在冬季则更为明显,因此要经常翻沙、换沙。究竟如何确定沙床的软硬程度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人亲自跪上去感受。赵国梁通过亲身体验,给奶牛制作了舒适的沙床。自此,给牛下跪试床,也成了伊利牧场管理员的例行工作。
“让牛舒服”
像许多80后一样,赵国梁开始时不时怀旧。他最爱与大家分享的,是在美国学习时和荷斯坦牧场经理吉娜女士的小风波。
赵国梁说,吉娜是个严厉的老太太,而且爱牛如命。一天,赵国梁负责用高压水枪清洗小牛躺卧的栏架。一头小牛趴在栏架上不起来,原来是有一个牛蝇停在栏架上。赵国梁用高压水枪的头轻轻将虫子赶走,却被吉娜老太太看见了,她以为赵国梁在捅小牛,这可不得了,吉娜女士当即沉下脸说:“赵,你爱不爱小牛?如果不爱,可以离开。”
赵国梁没有辩解,而是将小牛轻轻抱了下来。吉娜老太太这才看见了牛蝇,知道自己误会了赵国梁,她才相信这个中国小伙子也是爱牛人。不打不相识,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回到国内的赵国梁也学来了吉娜的作风。在哈沙图牧场,员工们在生活上都尽可以和赵国梁嘻嘻哈哈,唯有对待牛的事情上绝对马虎不得,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赵国梁的高压线。如果再用传统的方式赶牛、轰牛甚至鞭牛,也会得到赵国梁的一句“不爱牛,可以离开”。
赵国梁从美国学来的核心理念,是“让牛舒服”。据赵国梁回忆,初到美国佛罗里达州贝尔市的北佛罗里达荷斯坦牧场,墙上“a comforcow produces better milk”(奶牛舒服了才能产好奶)的标语,是他在美国半年学习中印象最深的。
从“让牛舒服”、“以牛为本”的理念出发,赵国梁总结了养牛五原则:“让牛吃好喝好;让牛不疼;让牛的环境舒适;让牛不悲伤恐惧;让牛表达天性。”
企业的规模化养殖,不仅带来了奶牛业新技术的提升,更带来了新理念的普及和推广。正是这种转变,让新式养牛Style得以产生。赵国梁从奶农之子到规模化牧场管理员的经历,让赵国梁等80后成了和父辈截然不同的新式养牛人。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乳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三大产奶国和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乳品市场。赵国梁的牛倌经历,也代表着中国奶业的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