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新政落地在一线品牌商看来是件好事情,乱世之中出商机。
超过50%的三四线婴幼儿配方奶粉将退市,大致让出近10%的市场份额。同时,奶粉市场还会增长,但是二八定律依然将统治这个市场。
奶粉配注制将会洗掉一批杂牌奶粉,也会清洗掉不少代理商和零售商。这部分被洗牌的商家大都近几年销售疲软,对于品牌的消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反差,也不会因此而彻底放弃行业。
由于国内数千品牌,基本属于区域化销售,所以大多代理商还是可以得到不曾在当地销售的外来品牌。
厂家和中间商的命数基本已定,那么母婴店该如何应对呢?
1.提前调整品牌
品牌减少,无新货补足,对商家而言短期内,一定会面临消费者的质疑,但是相信这一问题只是过渡性的。毕竟消失的品牌在知名度上普遍较弱,转奶不是问题。
商家的盈利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专营低线品牌的商家,品牌突然减少好多,将迅速进入亏损状况。
所以母婴店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比如调整品牌,引进大品牌等等。
2.抢先吸引大品牌入驻
品牌缺失与消费集中度的提高,势必导致品牌与商家数量失衡,而母婴店对奶粉的依赖性是极高的,所以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吸引大品牌进驻,将成为提升生存力的重点。因为消费大品牌,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先与对手抢到一线品牌,是客源分流的关键,对没拿到一线品牌的母婴店,打击效果是显著的。
作为门店,商品是决定门店高度的基础,品牌概念在商业化模式中起到的作用是远远大于同质化服务内容的。
3.以品牌建设为调整方向
重点推广优势品牌,而不是将高毛利商品放在首位。幻想去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继续推销那些高毛利的杂牌,会导致消费者不认同你,最终流失。
所以,选择商品首先以品牌、品质需求为先,做到销量与利润率的平衡。
如今服务型消费才是主题,提供最优质、顾客最需要的商品,才是母婴店最重要的服务。
这才是门店的出路。如果一味追求门店的规模,同时用高毛利的商品缓解规模化带来的压力,这就是一个误区,想长久是不现实的。
母婴店只是与顾客群互动交易的窗口,提供他们所需的商品才是商者之道。
随着民众品牌消费意识逐步提高及成熟,一切幻想通过入店钓鱼方式诱导消费者的商业行径都已被识破,那样只会将客人拒之门外,得不偿失。
所以,选择几款知名度较高的奶粉品牌供客挑选,实事求是的良知推荐,才是当下的运营之道。门店的高度在于品牌的高度,而价格差异较小、商品同质化的婴幼儿乳品市场这一点愈发明显。
迎合消费,高品牌格局,才是众商家做大做强的关键及市场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