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由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要求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并且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标签方面进行了细化要求。届时,国内市场上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将大幅减少,四分之三的中小品牌将被清理出局,国内奶粉市场将引来新的整合与洗牌。
颁布于今年6月8日的《办法》在经过三个多月的缓冲期后,终于进入到实施倒计时阶段。自10月1日之后,国内市场上所有奶粉生产企业在生产婴幼儿配方乳品时必须按照该政策的规定操作。
就在施行前夜,“规则制定者”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出了一份落款为9月30日的公告:《总局关于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过渡期的公告(2016年第160号)》。
这份最新的公告指出,《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6号)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为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市场供应,现就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过渡期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自2018年1月1日起,在我国境内生产或向我国境内出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应当依法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并在标签和说明书中标注注册号。2018年1月1日前,经批准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或已向我国境内出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可销售至其保质期结束。
在8月15日,食药监总局在对注册制新政作出官方解读时,就曾经表示将发布相关文件,给企业一定过渡期。
据该局统计,中国境内的103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共有近2000个配方,个别企业甚至有108个配方,这被形容为“配方过多、过滥”,配方制定随意、更换频繁“问题突出”,存在一定质量安全风险隐患,造成消费者选择困难。
另外,根据配方注册制的规定,企业今后要想获得注册绿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识不能使用“进口奶源”“源自国外牧场”“生态牧场”“进口原料”等模糊信息,取而代之的是必须要如实标明原料乳的具体来源地或来源国。
同时,奶粉益智、增加抵抗力或myil、bhcd等说法均将成历史,要成功注册的话奶粉企业也不能向消费者如此宣传。类似地,“不添加”“不含有”“零添加”等字样都要成为禁语,否则也是无法获得注册资格。
虽然过渡期至2018年1月1日是奶粉生产商已普遍预料的时间,不过很多公司已经提前进行部署。例如,有的国外奶粉生产商已经“筛选”出日后要代加工的品牌,并通知一些小品牌“转走”。有的企业对国外奶粉生产商增资或实施收购,以在资本层面实现对其控制权。也有奶粉商“信心爆棚”,称会比官方规定的过渡期时间提前半年完成注册。当然,还有奶粉企业告诉分析师,指出小品牌和跨境电商“甩货”来袭。以上这些信息,小食代在早前的报道中均已经详细介绍,在此不再累赘。
多家“洋奶粉”的高层则认为,奶粉配方注册制肯定会重塑中国市场。拥有美素佳儿品牌的荷兰乳业巨头菲仕兰的首席执行官鲁乐夫上月表示,新政会挤走一些抱有投机主义的公司,预计未来拥有生产许可证的乳企(包括通过认监委认证的海外乳企)将减少到50家左右。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首席执行官施牧德本月也表示,监管法规将让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出现剧烈变化,在未来15到18个月,1800到2000个奶粉品牌将从这个市场消失。
影响分析:3/4的品牌将被清理出局
来自食药监总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0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近2000个配方,个别企业甚至有180余个配方。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过多、过滥,配方制定随意、更换频繁等问题突出,存在一定质量安全风险隐患,造成消费者选择困难。
而按照《办法》要求,新政中的一家企业最多保留3个配方奶粉系列的政策,未来国内奶粉市场上最多只能有528个系列,也即528个品牌。这意味着,一旦注册制落地,将有约3/4的品牌被清理出局。
“虽然大部分品牌被清理出局,将给市场带来阵痛,但对于所有重质量和安全、有实力的品牌企业以及广大消费者来说,是长期的利好。”食药监总局相关人士表示,此举旨在通过限制企业配方数,减少企业恶意竞争,树立优质国产品牌,让群众看得清楚,买得明白,真正得到实惠。为优化企业产能、满足市场需要,《办法》允许同一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可使用集团公司内另一全资子公司已经注册的产品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