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作为婴儿的口粮,选择哪个品牌?如何为宝宝选择?可谓是每个新手妈妈的痛,尤其是现如今跨境电商风靡,更多的境外奶粉品牌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更让新手妈妈无所适从,今天要说的对妈妈们应该是个利好消息,以后选择会少那么一点纠结,而且不管怎么样,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有可能从此提振。
近日,有消息透露出来,奶粉配方从“备案制”改为“注册制”的新政,锤子将于月底落地。虽然并没有准确的时间表,但这已是板上钉钉,只待时日的问题。
这个号称“史上最严”奶粉政策,到底怎么个严法?对消费者、对企业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配方改为“注册制”,将增加企业成本
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要实施注册。
而早在9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意见稿,同一企业批准注册的同一产品配方只能对应一种产品,不得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备案”和“注册管理”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据了解,原先的奶粉备案,主要是企业方提供奶粉配方资料、企业生产资质等材料,由专家进行预审,审核通过后在食药监登记。说白了,这种备案制度只是让管理部门知道该公司用哪些配方生产了哪些奶粉,起到的只是一个登记作用,对配方本身并没有提出要求,它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对企业的自律。
而注册制,即像yaowu配方注册一样,要求厂家提交配方研发报告、使用的原辅料、使用量、以及营养成分的含量等,表明这罐奶粉的科学性、安全性才可以,然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对其进行核查,再决定是否准予其注册。
而且,获批准注册的奶粉配方有效期只有五年,一年内抽检中出现2次以上不合格的就不予再注册。
如此看来,几乎所有的奶粉企业都将受到新规的影响,高门槛将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代工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备案制”升级到“注册制”,对乳企而言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陕西16家企业去年仅做备案制、到省卫生厅做卫生标准检验检疫一共花了1.5亿元,小厂家肯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一个企业到底该有几个品牌?
要求同一奶企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食药监局很走心地给出了两个方案,是这么说哒——
“方案一,同一企业申请注册的同年龄段产品配方之间应当具有明显差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可选择性成分应当相差6种以上,并有科学依据证实。
方案二,同一企业申请注册的同年龄段产品配方之间应当具有明显差异,并有科学依据证实,每个企业不得超过5个系列15种产品配方。通过配方注册的奶粉品牌不得限定区域销售,不得为经销商定制生产。”
一个企业到底该具备多少配方才合理?这个数量很难给出一个具体数值,具体需要根据每个企业的研发实力来进行划分,如果简单划定一个数未免过于简单粗暴。
再者,不同配方的差异标准怎么定?是营养成分有所差别就算不同配方,还是营养成分量值有区别就算不同配方,这个事实上很难界定。
不过,从另一方面客观地看,国内不少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采取的“一张配方打天下”的策略,也就是把几款相同配方的产品包装成不同的品牌,然后在不同的渠道里销售,以谋求更多的利益。现在这种多品牌经营的策略将被卡死,新规的目的是把优质国产品牌树起来。
但是,国内一些大型乳业集团往往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那么这些企业获准注册配方数量该按集团算还是子公司计算?如果是后者,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子公司规避配方数量限制,这项规定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食药监局较起真儿来,按集团计算…… 预计市面上的奶粉品牌会大量随之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市场上有4000多个婴幼儿奶粉品牌。业内人士称,如果新政实施后,仅会保留600到800个品牌,这样就意味着现有的80%以上的品牌将会被淘汰出局。不过奶粉行业也是一个集中度较高的行业,数据显示,前12大品牌合计市占率达80%。
不管怎么样,“一方多品”的乱象将得到遏制,整个行业将出现洗牌、品牌大幅缩减。少了品牌之间的恶意竞争就无奶粉价格哄抬,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宝宝。
重塑国产奶粉信心,行业告别高毛利时代
“注册制”的实施,不仅仅能促进中国奶粉行业的重新洗牌,将使目前五花八门的奶粉重新得到梳理,同时意味着我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管理正式进入药品管理的级别。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也加强了我们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尤其是在二胎政策落地之后,我国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出生人口高峰,预计2009-2017年新生儿数量增长率约为3%,未来新生儿数量将有34%的成长空间。同时母乳喂养率的下降、婴幼儿奶粉食用周期的增长,以及婴幼儿奶粉价格的增长使得婴幼儿奶粉市场增速高于新生儿增速,从长期角度来看,国内婴幼儿奶粉产品市场增长可期。
但因近年来,国产奶粉事件和争议层出不穷,国外品牌越来越多进入公众视野,国产奶粉很难PK掉进口奶粉。不过如果“注册制”实施,将更加安全地把控整个奶粉市场的环节,同时更有效提升社会对国产奶粉信心的恢复。
不过,当前摆在整个行业面前“三座大山”:一是品牌众多、产能过剩,如何“去产能及品牌化”;二是国内整体市场及价格与国际快速接轨,给予企业及渠道应对时间太短,今年整体通过跨境进入奶粉销售额将超过200亿元;三是如何推动线下渠道升级,与线上融合发展。
有行业人士认为,婴幼儿奶粉业的寒冬有望在两年内回暖,但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大多数普通婴幼儿奶粉将告别动辄60%的高毛利时代。
国内一家上市乳企市场部负责人称,整个行业加强整合已经成为趋势,以往奶粉高价格、高费用、高利润的“三高”模式会向平价过渡,盈利能力不断下降,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会相对变小。
乳业专家宋亮也谈到,除了一些企业尝试有机奶粉、洋奶粉等特殊配方品种,绝大多数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将告别高价时代。在欧美地区和日本,婴幼儿奶粉属于微利产品,奶粉的合理价位在150元左右。而在价格战之前,婴幼儿配方奶粉基本保持在200元以上,一些高端品牌高达300~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