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大家经常会喝到,品牌也是相当齐全。“花花牛”这个品牌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家都说郑州人喝奶习惯是“花花牛”培养起来的。是这样的么?
郑州老百姓一边喝着“花花牛”,也一边体验着“花花牛”这几年的变化——口味越变越好喝,品种越来越多,市场越做越大。
据“花花牛”的调查统计,目前“花花牛”已占据了郑州65%以上的液态奶市场。“
花花牛”以6000万元的年产值执河南制奶业之牛耳。尽管业绩辉煌,可“花花牛”这个“老大”过得并不开心。
10年过去了,当年与河南黄河滩区奶牛带并列的河北坝上奶牛带成就了鼎鼎大名的“三鹿”,内蒙呼伦贝尔盟奶牛带孕育了闻名全国的“伊利”,而我们黄河滩区奶牛带除郑州近郊养了几千头奶牛外,其他的还是荒草遍地的黄河滩。
“喝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这话让河南人听起来可能更显“饥渴”,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喝奶最少的国家之一,而河南又是中国最“贫奶”的省份之一。
河南奶牛业要想“牛”起来,靠什么?上海的“光明”、北京的“三元”、石家庄的“三鹿”,这些企业的发展给我们指明了道路,也是惟一的一条道儿——靠龙头企业带动。
截至目前,河南有能力加工乳品的企业多达数百家,单郑州市面上就有“牛丰”、“金金牛”、“北极王”等30多个品牌。河南的乳制品企业绝大多数还是手工作坊式的小厂,拨拉来拨拉去,也只有郑州的“花花牛”、洛阳的“巨尔”、商丘的“科迪”少数几个拥有现代化加工设备。如再考虑市场、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也只有“花花牛”一家初现龙头企业雏形。
这一点儿也被我省决策部门所认可。就在记者采访时,省计委等部门已多次开会论证,研讨如何把“花花牛”扶持为龙头,并表示“要向当年扶持‘双汇’一样,让‘花花牛’快快长大。但业界留给“花花牛”发展壮大的时间太短了,这就是上文提到的“花花牛”这个“老大”过得并不开心的理由。
“花花牛”人的忧虑不无道理。从国内乳品业竞争态势讲,上海的“光明”、北京的“三元”、河北的“三鹿”、内蒙的“伊利”,这些企业年产值都在10个亿左右,花花牛不到人家的一个零头。上述几个巨头中,已有一家实质性地进入河南市场,正谋求收购河南乳品企业或独自办分厂。如果成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妇孺皆知的品牌,可能会一夜之间把河南中小乳品企业挤得找不着地儿。现在,瑞士的“雀巢”已与上海梅林正广和结盟;法国的“达能”先是控股“娃哈哈”,接着联合“乐百氏”,然后是参股“光明”。今年我国肯定要入世,国际奶业巨头势必凭其雄厚资本和高品质产品双管齐下,更加猛烈冲击孱弱的中国乳品业。
牛奶是朝阳产业,在奶业极其落后的河南更是如此。李文献,“花花牛”的董事长,他觉得“花花牛”的发展壮大已和河南奶业的明天绑在了一块儿。所以他每天操心的就是如何把“花花牛”快速做大:“‘花花牛’去年产值才6000多万,虽在河南能称老大,在全国至少排40位之后。面对列强纷纷窥视在自家门口,我们岂能安枕?”